小飛俠之博物館「非遊記」

芭達雅

一個對東南亞移工議題仍屬幼幼班的初學者,但慶幸至少自己有了開始。

最早一批來台工作的東南亞移工,是泰國東北伊善人。
台灣對他們跨境間發展出的深厚歌謠文化,瞭解多少?
當常民日常走入博物館,當博物館進入庶民生活,諸多移動留下的軌跡,
都成了「非遊記」裡珍貴的歷史記憶。

最早一批來台工作的東南亞移工,是泰國東北伊善人。
台灣對他們跨境間發展出的深厚歌謠文化,瞭解多少?
當常民日常走入博物館,當博物館進入庶民生活,諸多移動留下的軌跡,都成了「非遊記」裡珍貴的歷史記憶。

小飛俠之博物館「非遊記」  

 文/芭達雅 

        台灣、泰國飛行距離 4 個小時,疫情之前,是許多台灣人出國渡假的首選,但是,我們對泰國瞭解多少?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簡稱當代館)「非遊記」展覽至 7 月 17 日止,從台灣及泰國 11 組藝術家的創意視角,呈現台灣與東南亞勞動文化,也看見兩地人於勞動場域中的交織。除實體展品外,展出期間也舉辦多場講座。 

        首場座談是 5 月 14 日「策展人講座,讓我唱給你聽:非官方版本台泰紀行」。泰國當代藝術策展人格拉西亞.卡威旺(Gridthiya Gaweewong)特別針對泰國摩蘭文化闡述。他表示,摩蘭歌謠除了是在地傳統民歌,也融入西方樂風展演,已成為泰國一種頗受歡迎的流行文化。 

        歌謠如何與跨境勞動主題結合?格拉西亞.卡威旺說,歌謠文化涉及了一群冷戰過後進入首都工作的泰國東北伊善人(Isan)。為了讓曼谷人對這群移動者更加瞭解,2015 年 Jim Thompson Art Center 曾策劃「摩蘭移動公車」計畫 (Molam Mobile Bus Project),主動接觸勞動者,公車駛至各地進行巡迴展演, 甚至開入音樂節,結果大受好評,也讓外界更加認識泰國東北部與寮國共同形塑的勞動者歌謠。

「策展人講座,讓我唱給你聽:非官方版本台泰紀行」線上講座,談 2015 年摩蘭移動公車計畫
(來源:網路截圖)

        台灣策展人鍾適芳在講座中補充,摩蘭文化與台灣的關聯。她說,泰國移工是最早來台工作的一批東南亞勞動者,特別於 1994 2000 年間,該國移工入台每年高達十多萬人,其中,以伊善人居多,主因是泰國東北土壤貧瘠、雨量不均,貧困迫使伊善人自 1960 年代開始,外移到泰國其他大城與海外,從事低薪的體力勞動。

        而摩蘭歌謠即記錄了伊善人長年流離異地的思鄉之情,以及泰國東北邊緣貧困者與曼谷權力中心的文化、政治分離。 

        連結至此次展覽名稱「非遊記」,英文展名 UNACCOUNTED TRAVELOGUE, 鍾適芳表示,展名的發想,最初是源自 Travelogue(中文:遊記),該字經常呈現於影像或文學中,帶有浪漫的色彩。

        但同時,移動過程中,產生諸多未被官方記載的庶民文化及歷史。因此,以「非」和 UNACCOUNTED 為軸線,帶出展覽的重要視野,看見豐沛的庶民文化與記憶。 

        目前正在展出的「非遊記」,以兩條軌路交錯策劃,第一軌《我們可不是來玩的》,是以移工第一人稱自敘的系列創作,進入候機室意象的展間後,參觀者將試著感受跨境工作者離別的心境,並聆聽歌唱節目《唱四方》,看見歡唱之外的勞動現場與心聲。同時,還將台北車站大廳黑白格紋地板復刻呈現於展場, 

        呈現「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地板圖書館原貌,這是展覽中最為吸睛的設計。參觀者在此區地板坐下,猶如走入北部移工休閒生活重地—北車,同時也能翻閱現場展出的書籍,感受移工在台閱讀到母國書籍的感動。

「非遊記」復刻台北車站大廳黑白格紋地板呈現於展場,呈現地板圖書館原貌
(來源:記者拍攝)

        「非遊記」第二軌名為《再等我三年》,將泰國和台灣藝術家作品相映對照。鍾適芳說,三年源於許多勞動者勞動契約期程。 

        展區中,可見以泰國「摩蘭」及台灣原住民「林班歌」為本的勞動遷徙與歌謠政治的敘事軸線。「林班」是台灣原住民在日治時期被編入山林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形塑了原住民勞動歌謠「林班歌」。 

        格拉西亞.卡威旺說,20 世紀台灣原住民與泰國伊善人皆遭受國家的邊緣化及壓迫,所以,從摩蘭歌謠與原住民林班歌各自延伸出的政治、歷史、移動等概念相互呼應。同時,與林班歌相同,摩蘭音樂也可成為凝聚動員的力量,爭取底層勞動者己身權益。 

        從「非遊記」展覽出發,參觀者看到霸權無所不顯,那麼,勞動者可彰顯自己的武器,是什麼? 

        從中或可延展出,看到說自己的話、唱自己的歌,不以資本積累為目的的文化活動,本身就是呈現出一種政治主張與行動,這類文化行動實踐上的一個核心目標,是反思擺脫社會偏見下形成的命名暴力,還原歷史面貌與檢視語言權力運作,在開啟重新命名的過程後,被壓制者有發聲的機會。它可創造出有別傳統社會抗爭路線,在意識、價值、理念的改變有所貢獻。 

        2022 1 月,台北舉辦兩年一度移工大遊行,屏東印尼移工樂團受邀演出,舞台演唱以印尼文創作的歌曲,歌詞中穿插中文「亂七八糟」,是現場台灣人唯一能聽懂的詞,諷刺的是,創作者說,這是他們工作場域中,台灣老闆常用來駡移工的話,因此,特別融合成創作的一部份,在場台灣人汗顏的事,卻在移工間頗有共感。 

        觀察移工樂團現場表演時,台上表演者演唱激動,台下移工則忘我地隨著音樂擺動,還有移工拿著手機直播,猶如一場「巨星」演唱會;雖然直播畫面中的線上人數只有個位數,但仍未減損與同鄉分享的心情,因為,這是有朋友無法放假,但仍想讓彼此站在一起的重要儀式。

「非遊記」中的在台移工自述再現
(來源:記者拍攝)

        影像、歌曲與文字,皆乘載著異鄉人濃厚的思鄉情懷與對現況的掙扎,當中的敍事需被細細咀嚼,每個發出的聲音背後皆具意義。透過此次展覽,參觀者還可看到失聯移工自述「為何逃、如何逃」的文字、畫作、影像創作,這些皆為台灣人少有機會碰觸的心聲,難得於此展場中透過藝術再現。 

        歷時兩年研究與策劃的「非遊記」,使外界看見當代勞動遷移下的邊陲敍事,不只有台灣人能觀展,展覽中的主體—跨國移動者當然要有機會看到。因此,「非遊記」特別開放移工與新住民無需購票,免費入內參觀。 同時,6 5 日下午兩點到三點,還將舉辦一場復刻版北車地板圖書館講座,歡迎大家體驗席地而坐的滋味。

相關書籍推薦:

一間只借不賣的書店,一處非主流的文化基地。這裡有東南亞文字書籍、繪畫、講座、讀書會、電影紀錄片、語言學習、有尊嚴的二手書。
所有漂泊的,在此都可找到燦爛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