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臉書直播參加父母的百日告別」一位越南新移民的思鄉告白

莊雅淇,Trương Nhã Kỳ。(代號西貢)

清大人社,主修文學創作,副修歷史。
不是憤青,只想佛系。
喜歡西貢的色彩還有咖啡。

對我母親而言,疫情不只隔絕越南與台灣之間的距離,也讓她與雙親天人永隔。
這篇文章寫她在台灣透過各種方式建構心中的「小越南」,卻始終無法觸及真正的娘家。
總要有人為她寫下這些情感,所以這篇文章誕生了。

「我用臉書直播參加父母的百日告別」一位越南新移民的思鄉告白

圖文 / 莊雅淇

        在台灣,有許多由東南亞移民所構成的族裔「飛地」。除了形成獨特的城市地景,也讓移民得以在較熟悉的生活文化圈內建立情感連結、訴說思鄉情懷。

        然而,這篇文章希望聚焦在「飛地之外」的移民(尤其是婚姻移民),他們雖與台灣人共同且緊密的生活,卻依然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建立自己內心的「小飛地」。特別在現下的疫情時代,移民對原鄉的掛念,又會如何透過一連串的心裡活動,尋找到最貼近家鄉的行動? 

        本篇訪談的主角 Lien 是來台二十餘年的越南新移民,居住在桃園,平時工作是在工廠擔任作業員,亦為筆者的母親。因此,這也是一篇貼身記錄新移民一年多的民族誌,透過女兒(筆者)與母親的訪談,進一步寫下女兒(Lien)對父母的思念告白。並從中看見新移民在疫情肆虐下的擔憂、焦慮、悲傷、期望。 

 

手機 

        Lien 吃飯的時候,總喜歡配著 youtube 影片,時常說起越南哪邊很漂亮、還沒去過,「之後想去那邊看看……。」眼裡滿懷希望。所謂「之後」就是指「疫情之後」,最近三年,大眾已經漸漸省去時間的前綴。而這場疫病亦成為 Lien 一生中難以忘懷的轉折點。

        2021 年夏天,一株變異的 Delta 讓原本作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進入緊張的三級警戒,另外一位模範生越南,更是被肆虐的無可控制。Lien 在越南的父母亦無可倖免,在七月前後雙雙染疫去世。確診者的遺體從醫院直送殯儀館火化。沒有頭七、沒有葬禮,病毒來得太快、父母走得過於匆忙。 

        「要一年了,我跟二妹在想要不要今年回去拜拜。」Lien 有些猶豫,疫情隔絕了太多東西。到現在她都還未有機會向自己的父母上香。如果可以,她希望趕快回到那自由進出國境、無需隔離的日子。

        對牽掛家鄉的移民而言,手機是他們得以穿梭地域、關心原生國家的必要工具。尤其在難以行動的疫情時代當下,更顯得如此。Lien 幾乎每天吃晚飯的時候,都會觀看越南 youtuber 的影片,聽著熟悉的語言心心念念。(圖一)

(圖一)她喜歡看越南 Ytuber 的影片

封鎖生死 

        在國境仍然緊閉的時候,Lien 也只能透過手機通訊得知越南家人的最新消息。她聽到娘家的同一條街上有確診者;聽到政府命令大家不准出門;聽到有幾位家人已經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她聽到越南的這些情況著實擔心,但身在台灣的她, 仍然每天早起至工廠上班。

        三級警戒之下,全國各行各業都盡可能改成居家線上的形式了。問起她難道不會怕自己被傳染嗎?「不然工作會做不完啊,還能怎麼辦。」她無奈道出製造業的現實,疫情下工廠老闆請不到外勞,她只能每日加班。 回家後則繼續抱著手機關心遠方家人的健康情況。 

        聽到弟妹說父母親確診,她的眼淚再也撐不住。「心裡一直想怎麼辦,爸爸媽媽本來就老了、身體也不好。」她知道,這個病毒對老人十分致命,通常染疫就是凶多吉少。Lien 的父親確診之後就待在醫院,一個星期後便撒手人寰。母親則是待在自家隔離,由同是確診者的四妹照顧。

        Lien 透過四妹的轉述,彷彿母親虛弱的病體就在她眼前一樣:「媽媽整天都在睡覺,叫她吃飯也說吃不下,就算吃一口也會吐。」在父親離開的一週後,母親也隨之長眠。 

        「真的很可怕,」Lien 說起母親離世那天的場景。「他們中午以前就叫救護車, 說『這裡的人快不行了』,結果等來等去,救護車晚上九點才開過來。」她明白這不是醫療人員的刁難,而是當地的醫療量能已經崩潰,卻還是覺得很失落。父母在醫院宣告死亡後,醫院說可以幫忙處理遺體,但其中的申請過程又繁瑣無比。 

        「他們說要先去申請什麼證明,可是政府就不准人民出門啊,是要怎麼弄。」Lien 不懂那些條條規規,這些無奈的社會規矩,都讓父母的逝世過程顯得慌亂無序, 更讓 Lien 感到心煩意燥。 

        失去父母的那幾天,她如常騎車去上班。同事問她還好嗎,要不要多休幾天。Lien 說:「我很難過啊,可是又怎麼辦?要找事情給自己做,不然會一直去想。一直去想也沒用,要讓手上有一個東西做,才不會繼續難過。」

追一場無法親臨的悼 

        就算網路訊號再強、影像畫質再同步,她仍然覺得自己是被隔絕在海洋之外的女兒,無法親自陪伴遠方的家人。幾個月的時間過去,疫情隨著疫苗施打率上升, 逐漸變得沒那麼殘忍。不知不覺,已到了 Lien 父母親的百日。 

        越南的兄弟姊妹們再也不用整天關在家裡,他們在家門前焚燒金紙,之前的喪禮因為各項限制都無法辦成,這次至少得要好好替父母做一次百日。Lien 所上班的工廠訂單銳減,她不用整天加班,還可以另外跟公司請喪假,讓她擁有大把的休假日。這些日子裡,她才有機會好好感受那些被忙碌擠壓掉的情感。 

        越南親戚用臉書開了直播,讓 Lien 可以同時間參加儀式。臉書直播的好處是結束之後,影像還能留著,所以她重看不只一次,還給她的小孩看、給老公看。臉書有一個哭泣的表情符號可以讓觀看者表達心情,但又有誰能知道,這一個卡通化的表情乘載多沉重的思念與悲傷。

        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疫情就這樣慢慢退潮,徒留還不知道如何面對喪親事實的家屬們。他們經歷的悲傷過程太快,在事情發生時未必有多麼深刻的感觸,總要等到漸漸平息的時候,才體會到無常的後座力,瞬時悲從中來。Lien 也是這樣的。 

        幸好,Lien 還有幾個親姊妹也嫁來台灣,她們可以互相依靠、給予彼此慰藉。二妹住板橋、三妹住桃園、小妹住大園,她們都待在台灣,遠觀父母的逝世,但也在這裡互相為伴。她們會聚在一起包越南春捲、一起去越南店買家鄉味、一起訴說難過的情緒。(圖二)

(圖二)與姊妹們一同包的越南春捲

        不過,觀念保守的婆婆仍然對越南媳婦 Lien 持有偏見,同樣為人母親的婆婆,竟然在得知 Lien 失去雙親後說:「既然父母沒了,姊妹就不用再來往了。」Lien 既覺得哪有這樣的道理,又隨之對此感到不以為然,「反正她老人家想法就那樣, 聽聽就好。」在她心裡,血緣就是天生的,父母沒了,更應該要珍惜姊妹的存在。 

 

快能回家了 

        三劑疫苗讓社會逐步回到疫情前的日常,越南已宣布入境無需隔離。這讓 Lien 眼睛為之一亮,開始與姊妹們商量,要不要趁小孩暑假的時候可以回越南一趟。但又馬上陷入遲疑,雖然飛去越南很方便,回來台灣卻十分麻煩。

        從 10+77+7 到幾+幾,就算只在越南待一個星期,回台灣卻要花好長一段時間隔離,而且這段時間還無法工作賺錢。公司會讓她連續請這麼久的休假嗎?同事會不會擔心她從國外帶病毒回來?自主健康管理又是什麼意思? 

        Lien 每天都會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新聞,希望台灣也能趕快解除入境隔離。但是政策變化之快讓人難以跟上,她總要女兒替她解釋現在是什麼規定。最後總會回歸一句:「飛過去很簡單啊,但回來很麻煩。」但 Lien 依然對可以自由回家的未來,投以高度期盼。她想回家一趟,祭拜去世一年的父母,這樣就夠了。 

        至今為止,Lien 有許多以尋寶形式找到的容身之所。例如商圈巷弄裡的越南料理店、賣春捲皮的超市、bánh mì 路邊攤,或是臉書或 youtube 上的越南網紅,這些都構築了她內心中的「小越南」,足以慰藉鄉愁。(圖三)

(圖三)家裡會囤積家鄉味食材

        這些地方未必鄰近,卻有著驅使她在疲累工作後,願意多繞一圈路前往的魔力。 因為每一方說著越南語的角落,都讓她感受到熟悉感,這也是她和姊妹們能夠盡量靠近原鄉的捷徑。 

        小越南的語言、味道,讓人可以不必因為嫁給台灣人,就失去與家鄉的情感連結。

        但她現在卻多了一份要祭拜父母的使命,這是台灣的小越南無法提供給她的。那是撇開所有種族、階級、性別的分界,人人都能理解的失親之痛、無法奔喪之憾。 因此 Lien 每日盼著、辛苦工作著,問起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她的回答充滿多樣複雜的情緒──「我想回去一次看看。」 

一間只借不賣的書店,一處非主流的文化基地。這裡有東南亞文字書籍、繪畫、講座、讀書會、電影紀錄片、語言學習、有尊嚴的二手書。
所有漂泊的,在此都可找到燦爛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