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淺探東南亞穆斯林新住民與移工的神聖空間

張蘊之(代號Srah Srang)

教育電台「幸福聯合國」主持人、獨立記者、東南亞文化資產講師。著有《台灣,世界的答案》、《吳哥深度導覽》等書。

心靈的安定是離散者的剛需,
對穆斯林而言,每日必須進行的禮拜儀式,更是安定自身的重要力量。
穆斯林新住民與移工在台灣的人口持續增長,估計已超過二十萬人。
台灣在追求伊斯蘭旅遊目的地排名等「國際認證」的同時,
本地穆斯林與移工的使用需求有被照顧到嗎?
確實考慮到基礎民生,還是只求妝點門面?

心靈的安定是離散者的剛需,對穆斯林而言,每日必須進行的禮拜儀式,更是安定自身的重要力量。
穆斯林新住民與移工在台灣的人口持續增長,估計已超過二十萬人。
台灣在追求伊斯蘭旅遊目的地排名等「國際認證」的同時,本地穆斯林與移工的使用需求有被照顧到嗎?
確實考慮到基礎民生,還是只求妝點門面?

此心安處是吾鄉:
淺探東南亞穆斯林新住民與移工的神聖空間


文/張蘊之 

此心安處是吾鄉:
淺探東南亞穆斯林新住民
與移工的神聖空間


文/張蘊之 

        「來台灣之前,我帶了一把故鄉的泥土,還有一個護身符。」來自印尼爪哇的丁安妮,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在台灣社會風氣還很保守的時候,她勇敢地戴上頭巾,正面迎向所有質疑的眼神。 

        「護身符?伊斯蘭信仰也有護身符?」「在我們爪哇,如果要出門遠行,親人會給我們護身符,祈求平安。護身符是用阿拉伯文字拼寫,表示祝福、保護的意思。」 

        這枚護身符,安妮每天隨身攜帶,至今已二十一年。她是今年台北清真寺開齋慶祝活動的主持人。 

清真大寺難以企及,可潔淨身體的祈禱室是剛需

         台北清真寺是台灣最重要的伊斯蘭信仰中心,又稱「清真大寺」,台灣穆斯林每年齋月的相關儀式,包括日期、禮拜的時間、開齋的時間,都以台北清真寺公告的時間為準。伊斯蘭曆與西曆採用不同的計算方式,因此日期與時間都是每年變動的。 

        建於1960年的台北清真寺,過去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中國移民。那時,穆斯林在台灣被稱為回教徒,發展至1980年代,穆斯林人數約五萬人。1980年代以降,東南亞新住民與移工大增,迄2018年,印尼新住民與移工超過二十五萬(註1)人,大部分是穆斯林。 

        匯聚在台北清真寺做禮拜的人們,也從原本的中國移民為主,逐漸變得海納百川,除了印尼穆斯林,來自其他國家的人也不少。 

        不過,新住民和移工忙於謀生,能抽出時間前往台北清真寺做禮拜的人,只佔穆斯林族群的一 小部分。穆斯林依教派不同,每日需在規定的時間做二至五次禮拜,禮拜前都需要「小淨」,以水清潔臉部、口鼻、頭頂、雙手、手肘、雙足、排泄器官,需要有男女分開的清洗空間;且禮拜時必須朝向麥加方向匍匐敬拜,需要有整潔安靜、不受打擾的禮拜空間,靜下心來專心念誦並反省自身。各地就近設置祈禱室的需求強勁,不是一座遙遠的「大寺」能滿足的。 

1 行政院主計處編,〈臺灣地區現持有效居留證(在臺)外僑統計(按國籍及區域分)〉。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2018。

貓哥的貨櫃屋祈禱室,讓穆斯林漁工「與神同在」

「貓哥」林群與他的「唐吉訶德」書車。「唐吉訶德」原本是流動圖書館,近年來的功能主要是載運發給移工的物資。

        原本在新竹的清大開書店的「貓哥」林群,在2019年開著他的書車「唐吉訶德」,來到貢寮的澳底漁港。 

        「我剛來(澳底)的時候,問這裡的人,漁工宿舍在哪裡?沒有人要回答我,我還以為他們故意不跟我講。後來我才知道,根本沒有漁工宿舍這種東西,他們住在船上。」貓哥指著停泊在港內的大小漁船,外籍漁工有的在甲板上煮著簡單的食物,有的正在洗晾已經破舊的毛巾衣物, 遠遠就能聞到身體的騷臭味,那是汗水反覆浸透肌膚、濕了又乾、乾了又濕所形成的味道,就算每天洗澡也很難徹底洗去。

        船艙內陰暗潮濕、空間狹小,生活環境有多差,可以想見。魚腥味、腐臭味、排泄物的氣味,蟑螂老鼠肆虐,要忍耐多少年,才能回家?才能存夠錢,為自己與家人打造一個乾爽潔淨的居所? 

        對生活在東南亞熱帶地區的人而言,每天洗兩三次澡是必要的,除了讓身體保持潔淨與健康, 維持沒有臭味的身體,也是社會禮儀。如果是穆斯林,身體的潔淨更是教義的規訓。

        海上作業環境濕冷,一出航就是累月經年,船上沒有浴室,要洗澡得在甲板上穿著內褲用水桶露天沖身。寒風刺骨,一洗澡可能就要病倒,只能盡量忍耐不洗。當漁船停岸,上岸徹底洗個熱水澡, 是艱辛生活中唯一能放鬆的時刻。這種日子除了要耐得住骯髒、疲憊與孤獨,還要承受無法遵循伊斯蘭戒律的自我譴責。

        髒亂的環境容易讓人自暴自棄;心不安,就更容易迷惘、暴躁,憤世怨恨,失去良善做人的準繩。 

        貓哥來到澳底時,漁港常發生外籍漁工鬥毆的事件。越南籍與印尼籍漁工衝突不斷,這些衝突並不需要什麼明確的原因。長期累積的不適、委屈、寂寞與生存壓力,滾成巨大的憤怒,負面情緒需要出口,什麼莫名其妙的事由都可以挑起爭端。 

        人煙稀少的澳底是個典型的偏鄉,人口外移嚴重。在這裡,被社會漠視的問題多不勝數,外籍漁工清潔身體和祈禱這類「極少數人的需求」更是微不足道。 

        貓哥發現了這個問題,便在自己經營的民宿對面租了一塊地,佈置了幾個貨櫃屋,一間作為他的魚料理工作室,一間作為物資收集站,一間作為祈禱室,並在工作室中接上水電瓦斯,讓外籍漁工免費使用,可以在這裡洗個舒服的熱水澡,完成穆斯林潔淨、禮拜的基本功課。

貓哥為移工設置的貨櫃屋。左:有淋浴設施的工作室;中:物資收集站;右:祈禱室。
由於距離船隻較遠,移工離船時間長,船長若不同意就無法前來。

        貓哥看到外籍漁工的處境,於心不忍,除了提供洗澡、祈禱的空間,也四處勸募物資,其中一 項就是衣物。海上作業既濕又冷,缺乏乾淨保暖的衣物,漁工的健康也飽受威脅。

        「有位船長看到我在發衣服給外籍漁工,跟我說:『不要發給他們好衣服啦,沒用的,他們都很髒,和蟑螂睡在一起。』但奇妙的是,這些外籍漁工開始擁有好的衣服之後,不僅把自己弄乾淨,也自動自發,維護起船上的環境衛生。心情變好了、環境變好了,鬥毆的情況變少了,工作變得更勤奮,連船上的漁獲量都增加了,讓這位船長非常感動。」

        貓哥說:「靈魂可以改變靈魂。」

        經過與政府多次協商,外籍漁工和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終於爭取到「澳底漁港港邊基本人權設施」的計畫經費,在澳底漁港旁的閒置空間設置祈禱室,設施包括供應熱水的盥洗室、廁所、有沙發的休息區,各空間獨立隔間,能讓三十名左右的漁工同時使用。這間祈禱室的環境由外籍漁工共同維護,自2022年2月17日啟用至今,仍維護得十分整潔。 

        祈禱室是與神同在、與信仰同在的神聖空間,對穆斯林而言,敬重並維護它,不僅僅是身為穆斯林的義務,也是在孤寂勞苦的工作中,安頓自身靈魂的歸依之所。

2022年2月啟用的「漁民休憩暨祈禱室」外觀。座落在澳底漁港旁,一下船就能抵達。
距離船隻近,船長也比較願意讓移工上岸使用。

蝴蝶揮動微小的翅膀,也能翻轉制度沉痾

南方澳大橋斷裂後,受輿情所迫而設置的「外國籍船員專用淋浴間」,
有中、英、印尼、越南四種語言。

        與資源稀缺的澳底相較,在南方澳這座台灣第三大漁港、東部遠洋漁業的重鎮,直到2019年10月南方澳大橋坍塌、造成住在船上的六名外籍漁工死亡、九名輕重傷,漁工的處境才受到社會重視。

        在輿論壓迫下,蘇澳漁會設置了浴室,讓外籍漁工上岸洗澡。起初還要用卡片點數計費,由船長付費購買,造成船長不太樂意讓漁工上岸洗澡;幾度爭取下才改為免費供應。 

        「漁港和遠洋漁業利潤豐厚,讓外籍漁工洗個澡,是會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李麗華分析,漁會營運由國庫公帑支撐,其他的收益項目琳瑯滿目,外籍漁工洗的水電費與浴室管理的成本都是納稅人的錢,為什麼還要從外籍漁工身上再收一筆?

淋浴間原本需要用鑰匙開鎖、插儲值卡扣錢才能使用,幾經爭取後才改為免費使用。

        制度與經濟結構層層剝削的問題難解,民間能做的,看似很少,實則效益很大。 

        距離澳底不遠的南方澳,在李麗華長年為外籍漁工的權益奔走下,外籍漁工已形成自發性的維權組織: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這是台灣第一個完全由外籍漁工組成的工會。宜蘭的印尼籍移工有一千三百多人,大多集中在南方澳,卻沒有禮拜空間,是由一間印尼餐廳志願提供二樓的空間作為祈禱室,急需一處專門的宗教會所。

        移工們積極募款,串連全宜蘭十一個印尼同鄉會,2017年12月,移工們在南方澳找了一處民宅,將之打造成為宜蘭唯一的一間清真寺。 

        然而,租賃的空間始終不穩定,2018年,即傳出房東要賣房的消息,清真寺面臨搬遷。直到5月份,在中國回教協會的協助下,在南方澳出資購入南天宮媽祖廟後方的房舍,移工們的清真寺才真正「落腳」(註2)。 

2 鄭雅婕,〈在異鄉,打造一個永久的家:南方澳印尼漁工籌建清真寺的故事〉。《蘇澳人地方誌》,2022年3月19-22頁。

        其中之一就是廁所。穆斯林需要以水洗淨身體,並認為用水清潔地面是「乾淨」的象徵,與台灣主流社會認為「地面乾燥才乾淨」的觀念不同。濕漉漉的廁所地面造成清潔人員與其他使用者不滿,衝突由此而生。

丁安妮介紹台北車站的淨下設施,只有一間,並以鎖頭上鎖,並不開放使用。適逢齋月,穆斯林禮拜需求強勁,但若需要在祈禱前進行「小淨」,其實無處可去。

        而開齋節時大批穆斯林移工聚集在台北車站大廳進行慶祝聚會、同歡共食,也造成台灣社會反感,認為阻礙旅客動線、有礙觀瞻。這些爭議在2012年、2013年爆發,之後各界不斷奔走宣導,台灣社會才逐漸接受移工有聚會的空間需求。

        為兼顧穆斯林族群的需求,台北車站在 2015年設置了祈禱室與相應的潔淨設施,但台北車站是否願意開放大廳作為移工慶祝開齋節的地點?答案仍難以肯定。疫情爆發後,以防疫為由「禁止群聚」讓這項爭議暫時落幕,而 2022年雖然舉辦了開齋節慶祝活動,卻「權宜」移至大安森林公園,以降低室內空間群聚染疫的風險,未來該去哪裡慶祝開齋節,依舊是個問號。 

        丁安妮帶我們走訪祈禱室,它位於地下一樓寄物櫃區的一角,老實說,若沒有人帶路,實在不容易找到。平時祈禱室的門是鎖上的,旁邊設有一台電話,公告寫著使用時間、淨下設備的位置、聯絡站務人員前來開門的電話號碼。 

        微妙的是,公告的文字是中文和英文,而不是主要使用者——印尼人看得懂的文字。 

        我們使用門口的話機,照著公告上的電話號碼「02-23815226分機2821」,照著這個號碼打是打不通的。我想了想,先請同伴試試先按「0」,讓電話切成外線,去掉「02」的區碼再打,還是不通。試到第三次,看到話筒上「Call 2821」的貼紙,直接撥分機號碼「2821」,才成功接通站務人員。

台北車站祈禱室前的使用告示與聯繫電話。

        連在台灣土生土長、熟知如何使用市話與分機系統的我,都無法順利按照指示撥通電話;來台的異鄉人,面對老是撥不通的電話,該如何是好?若能清楚地分開標示「手機撥打 XXXX (號碼)」、「分機直撥 XXXX (號碼)」,可更方便地提供穆斯林使用。 

        交通部觀光局2021年7月16日發布的新聞稿指出:「萬事達卡與新月評等日前發表2021年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GMTI),其中台灣獲得非伊斯蘭合作組織旅遊目的地(non-OIC destinations )第2名殊榮,與英國並列,僅次於新加坡,創歷史新高。(註3)」 

        來訪評鑑的評審委員可能只看到「有」這些設施,在台灣生活的穆斯林是否「能」順利使用到, 也許就是另一回事了。不知道勞動部、外交部、內政部移民署,有沒有勇氣做一份在台穆斯林新住民與移工的普查,調查一下穆斯林實際的需求與遭遇?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出自蘇軾詞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的好友王鞏被貶至嶺南賓州(今廣西賓陽),那是百越壯族生活的區域,與漢地迥異。他詢問王鞏的歌姬寓娘,該地是什麼景況?寓娘淡淡回了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心安之處」,關鍵在「心」,台灣自詡多元文化社會,多年來仰仗穆斯林族群補足漁業、工業、農業、長照安養等勞動力,作為穩定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需要與神同在、謹遵戒律的穆斯林,台灣是否也意識到「心安」對穆斯林的重要性呢?

一間只借不賣的書店,一處非主流的文化基地。這裡有東南亞文字書籍、繪畫、講座、讀書會、電影紀錄片、語言學習、有尊嚴的二手書。
所有漂泊的,在此都可找到燦爛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