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2022.08.13 🌝
昨天是中元滿月,若池敏弘(Waka)、梁家寧、鍾於叡三位演奏家給書店帶來了一個美好飽滿的夜晚。
不同於正式場地的嚴肅,小小的二樓空間演奏者們一邊,觀眾隨意坐在另一邊靠牆,每個人的臉孔都是鮮明而直接的,而且放鬆。Waka老師時不時拿出平板跟我們分享他靈感來源的照片,有時候是恆河水面不思議的日出美景,有時候是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榕樹。今日限定。
能夠近距離觀看他們的演奏好幸福!!!
中間的Waka老師演奏北印度傳統樂器Esraj琴和Tabla鼓,梁老師彈琵琶,鍾老師拉二胡,三人都穿著沈穩色調的花紋長衫,令人驚艷的組合。「借國樂的樂器,嘗試北印度風格,這是一個challenge」,Waka老師開頭笑著說。
帶來的曲子幾乎都是Waka老師自己的創作,大多是採自生活經驗,有感而發而作。比如恆河百景一首,是老師多年在印度居住,天天望著平靜神聖的恆河寫出來的寧靜感受,「那已經是我的一部分了。」
另外還有多首是定居華新街一帶時寫的,通常會附有一小段故事。早起天亮人稀的風景,一種特別鍾愛的台灣小鳥,一棵習慣去底下散步的大榕樹,住家附近的土地公廟⋯⋯Waka老師有把日常之愛譜寫成樂章的神奇能力。
甚至有一首是老師的真情告白:我愛華新街。在裡面可以聽見紛來攘往的日常,和一個學習印度音樂的大阪人對緬甸華人在台聚落的情懷😻
「我好喜歡吃烤餅和奶茶,那會讓我想起印度。」老師認真地說。
琵琶仙女一樣的輪指和彈撥(時而作西塔琴的角色),二胡激昂的拉弦(擔當旋律),塔不拉鼓熟練的手指打擊(我有很認真的看,左右手、內側外側、指尖掌邊負責的聲音效果都不同,但老師切換自如💥),艾斯拉吉琴上下拉動手腕(有一扯一扯的感覺),活生生的精彩動作對應的是清楚的串珠顆粒、情緒性的歌唱和時而篤實時而清亮的鼓聲。
樂聲的豐富程度彈性很大,可以演奏出詭異不安的午夜榕樹(琵琶作為出來嚇人的鬼魂好厲害!!),也可以呈現可愛都市小鳥的開心啁啾。
三人的默契很好,把自己的美好樂音丟出去,再被接住。閉著眼睛張開眼睛也好,我們都很享受在這樣的音樂裡。
結束過後,大家還興奮地聊了好一陣子。鍾老師給我們看他密密麻麻的手寫譜,上面的書寫記號和我們熟悉的西方樂理不同。「Raga很嚴格,像剛剛不小心『上去了』,就不行,就是出錯。」(當然長工什麼都聽不出來:))
鍾老師說印度音樂在台灣畢竟是小眾,但有人一聽到就會被用力打中從此愛上,喜歡就是喜歡,沒感覺就是沒感覺。「如果沒有其他音樂基礎來聽,不帶舊有偏見的純粹的去感受,或許是欣賞北印度音樂最好的方式。」他說。
確實,即使長工抓不到分析鑑賞的切入角度,只是聽著,旋律和節奏也會漸漸滲到身體裡,跟著共鳴,靈魂洗淨。
(好喜歡啊啊啊啊啊歡迎各國樂器悶來借場地辦表演)(私心🫶🏼
最後附上長工打的一些筆記(如果有錯還請糾正!!):
印度古典音樂主要分成南北,只有旋律和節奏,沒有合聲的概念。
北印度音樂(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的旋律部分必須照著Raga的規則走,有好幾百種的Raga,與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做搭配,午夜的raga、日出的raga、黃昏的raga⋯⋯(好可愛)規定著上行和下行音階只能/必須走的音,演奏者要從這樣嚴格的規定中生出自己的變化,即興演出。(但現今表演有時會先編好再記下來)
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節奏,稱為Tala,呈現生生不息的意境,多裝飾音。昨晚的演出裡有出現特殊節拍如13拍或14拍。(好難抓ㄚ)
另外,整場演奏過程有嗡嗡嗡的持續音像空氣一樣瀰漫著,鍾老師說以前會請奴隸負責從頭到尾反覆演奏這樣的持續音(我自己會覺得很像傳統舞蹈表演時燒的香!!),但現代演出用app代替。
印度音樂往往離不開心的感受,和瑜伽、冥想同為印度文化的重要環節。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繼續研究它的深奧跟美。(雖然鍾老師說,網路上能找到的中文資料不多)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