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Sat 15:30 【燦爛電影院】關於泰籍幫傭的劇情片《媽媽,我愛你》

【燦爛電影院】關於泰籍幫傭的劇情片《媽媽,我愛你》
與談人:甘耀嘉導演
時間:11/14 Sat 15:30
地點: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
(入場費一百元)

 

【導演小傳】

甘燿嘉 (阿甘)
在美國讀唸數學時,我漸漸地意識到,沒有必要一輩子留在數學的世界裡吧?不是不喜歡數學,但或許是美國的自由風氣,讓我覺得我不能辜負我有那麼多的興趣啊,而且在美國新世界裡,一個人的確比較可以更勇敢選擇另外一條路,至於那條新的路是什麼,也還沒有明確的想法,不過總之就是跟文藝有關的領域。

然後就慢慢從寫作、攝影開始,到拍紀錄片、微電影,以及後來做裝置、行為、地景與觀念藝術。

2010年到2012年之間,我進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那兩年對我而言相當寶貴。我接觸到國內外各地藝術家,領略了多元領域的藝術創作,在彼此交流、合作、探究當中,打開了我的眼光。

我的作品比較偏向探究事物的道理、分析人類社群行為與思維,以及表達個人細緻的情感。

信箱:nextingeneral@gmail.com
FB: nick kan
Line: akan0503

 

【藝術創作】
2009年以後,開始專心藝術創作。2010-2012年間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從事裝置、錄相、攝影、行動/表演等藝術創作。
相關作品可參考下列網頁。
https://vimeo.com/nickakan/videos

2014年在新北市金山做了裝置作品《一個人、一條路》,與朱銘美術館兒童夏令營小朋友互動,那一件作品用兩百根竹子,和一百多張圓凳子組合在一個水池上面,可以攀爬。作品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TwoLakesArtistsVillage

2015年夏天,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夏令營聘請我成為顧問,並在美術館內創作兩件作品:《天無絕人之路》、《鞋磚》。作品請參考:

【紀錄片&微電影】
我的工作還包括婚禮等影片拍攝,以及紀錄片、微電影創作。微電影部分從寫劇本、導演、攝影到剪接,都是我一個人從事。目前為止,拍過六部,五部是替新北市兩所學校拍的,第六部是劇情片,《媽媽,我愛你》。故事描寫在台灣一位泰傭與她在泰國分隔兩地的女兒之故事。泰傭部分我在台灣拍,女兒在實地到泰國拍。
https://vimeo.com/nickakan/videos

【影評】
2008年起,在愛家雜誌撰寫影評,並成為愛家協會電影講師。
2015年起,在遠東廣播公司擔任影評節目共同主持人。

【部份作品簡介】

一、《遺照計劃》(攝影裝置、錄相裝置)
我想思考的是,人的一生可不可能濃縮在一張照片中?如果可能,那一張照片到底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反之,如果不可能,那麼一個人的任何一張照片,究竟跟他的一生有什麼關係?同時,我更想藉《遺照計劃》以窺視什麼是人生,以及我們人類如何表達自己的人生、分享彼此的人生。

二、《結網》( 行為裝置。媒材:塑膠繩)
我想表達我在一個地方生活多年之後,對人、對事、對過去的歷史所累積的感情與連結。我選了幾處我的「秘密基地」,在那裡拿著一綑塑膠繩不停地來回走動,並同時用塑膠繩隨機、隨時結網;其中機械式「走動」可以視為我每一個日子的推移,而每一個「結點」可以抽象地看成我在那一段日子裡的每一個「邂逅」,我的生命則是那一片因著我的到處走動而與人事物進行交流,而隨手勾、纏、繞、圈、打結而成的「網」。

三、《一個人、一條路》系列
1. 《你遇見的人就是你的路》(錄像)
我邀請父親、母親、一位老師、一位好友、一位陌生人,以及我的太太、我的兒子陪我走一段路,並同時使用定點攝影機錄下我們一起走路的全程。我想藉由這個作品,說明一個人的「路」是他所遇見的人。

2. 《那天我穿上了父親的鞋子》(表演)
我右腳穿上我父親左腳的舊鞋子,左腳穿上他的右腳就鞋子,然後在一個廢墟中雙腳一直是保持交叉行走狀態,以保持鞋子左右腳看起來是穿對的。這樣行走是費力的,我想藉由左右腳反穿父親的鞋子,並雙腳交叉行走,表達我想理解父親的企圖與努力。

3. 《天無絕人之路》(裝置。媒材:竹子、椅子)
你可以使用各式各樣的姿勢、姿態,來攀爬這一條看起來不像路的路,或是橋。我想挑戰人們對路的認知與定義,進而從中體認人生道路上,『走』比『路』更重要,非比尋常的路可能比尋常的路來得更珍貴。因為,人生一開始是走在一般大眾尋常之路,但遲早有一天,尋常之路會來到終點,就在這沒有路的時候,就是你開創自己人生道路之時。

4. 《鞋磚》(裝置、地景。媒材:舊鞋子、水泥)
收集別人的舊鞋子,其實是收集別人一段人生之旅。把收集來的鞋子半封在水泥裡,是將這段人生封存。之後再將鞋磚鋪成一條路,則是試圖還原那一段過去的人生。

第一、「路是走的痕跡;走是路的軌跡」。在裝置藝術的範疇裡,「走」比較不容易表達,於是我將鞋子用水泥封起來,代表「走」被「凝固」成為一個視覺元素,再以路磚形式呈現,是將這個視覺元素,轉譯為路的基本物件。這個過程試圖解釋,「走」與「路」是一體兩面,形成了一個對偶 (Duality):「路」是凝固之後的「走」,而「走」是「路」的流動。

第二、我想用這些斷裂、不完整、忽隱忽現的鞋磚路,來鋪陳一條條線性的密語、謎語、線索,或是暗示,以便與來到美術館訪客對話、互動、捉迷藏,甚至做出引導、導覽的功用。

第三,這一小段一小段的鞋磚路是我拜訪美術館的紀錄,也同時可以視為,我對美術館場域有形的環境、姿態,或者抽象的形勢、氣勢的一個概括性的素描,以及一種細碎、卑微、斷簡殘篇式的理解。

當然,這些未完工的路也是在等著訪客們用自己親自的走訪,加以接續、補述,象徵觀眾參與廣大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