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臺灣
第一二屆移民工文學獎 得獎作品集
作者:東南亞移民工
譯者:越南文/楊玉鶯
泰文/陳燕飛、林真婷
菲律賓文/陳慈
印尼文/葉又珊、孫珮珊
出版社:四方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9/01
語言:繁體中文、泰文、印尼文、越南文、菲律賓文
- 內容簡介
- 書籍規格
- 目錄
- 試閱
流,是肉身,也是心靈的流動。他們自故土來到臺灣工作、成家或求學,與命運共舞之際,不僅求現實生活的安頓,更試圖為流動心靈尋找安頓的方法:歌唱、起舞、聚會、學習……也或者,搖起筆桿,用第一人稱寫出流動生命中的文學創作。
二○一三年夏季,媒體人張正、雲章伉儷,與「黑手那卡西」樂團元老陳柏偉、人類學者阿潑、作家黃湯姆等人,在幾次的熱炒店的聚餐裡,冒出了將在台移民移工的書寫「典律化」、辦一場移民工文學獎的點子。
移民工文學獎是以新移民(外籍配偶)與移工(外籍勞工)為主體。移民工文學獎即是藉由以新移民、移工為主體所生產的文字創作,呈現異地漂流、兩個故鄉、雙重血緣的文學風貌。
二○一四年,移民工文學獎首次舉辦,就像熱炒店大火快炒的生猛。
名人推薦
◆從出版角度切入,能讓台灣讀者更願意去了解、感受移民工的處境。──丁名慶
◆移工們嘗試著並成功扮演了好的文學作者朝夕在做著的是,那一名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中的小孩,大聲喊出「國王沒穿新衣,羞羞臉。」──朱天心
◆充斥字裡行間的「悲慘故事」依然令我憤慨,但許多新移民工的「美麗的故事」卻也不經意地浮現腦海。──李美賢
◆在作品裡的字裡行間,往往會讓我們靈光一閃,窺見他們精緻而晶瑩的靈魂。──陳芳明
◆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臺灣文學海納百川,移民工文學在此立足書寫……──翁誌聰
◆他鄉與故鄉的人,在文學的場域,有了對望的契機,也讓我們可以更貼近移民工的心──曾文珍
◆在文學獎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的事?──黃錦樹
◆我們被感動著,甚至陌生地迷惑著。那同時,那些故事,透過文學的隱密換渡,就進到我們裡面了。──駱以軍
◆透過文學獎的機緣,我才讀到他們描寫生命百態下的獨有異族群觀點。這些俯看臺灣的眼睛,會點點滴滴一直流到心裡──蘇碩斌
◆細節描述非常吸引我,描寫移民工眼中的台灣,尤其是城鄉差距,非常深刻。──顧玉玲
作者簡介
東南亞移民工
二○一五年,臺灣約有五十八萬名外籍移以及十六萬名外籍配偶,意即,在臺灣每32人之中,就會有一位東南亞移民或移工。她/他們是共同居住這塊土地不容忽視的第五大族群;她/他們做你我不願做的底層勞動,支撐台灣基礎建設;她/他們長時間協助我們照護家中的老病殘,無眠無休;她們許多人是我們新生下一代的母親。
這次,她/他們透過移民工文學獎,寫下自己創作。
Facebook粉絲頁:移民工文學獎since 2014
移民工文學獎
移民工文學,是以新移民(外籍配偶)與移工(外籍勞工)為主體,所生產出來的文學。此刻的台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超過六十萬人,婚姻移民將近二十萬人,新移民二代也已達三十萬人。這些人的文化與生命經驗,豐富了台灣,而她/他們的書寫,亦是台灣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民工文學獎的舉辦,即是為了鼓勵、並留下這段可貴的歷史。藉由以新移民、移工為主體所生產的文字創作,呈現異地漂流(移工)、兩個故鄉(新移民)、雙重血緣(二代)的文學風貌。
第一屆評審(含母語評審):
陳芳明、黃錦樹、駱以軍、丁名慶、顧玉玲、羅漪文、阮蓮香、陶雲生、譚華德、Raul Manila、Rey Asis、LeonhardBartolomeus、Agung Sepande
第二屆評審(含母語評審):
朱天心、李美賢、周月英、曾文珍、蘇碩斌、黃惠美、曾郁晴、陳子琦、呂曉倩、吳承泰、朱家瑜、簡郁庭、林采霓、Ayi Putri Tjakrawedana、Adihartono Wisnu、Yasinta DekaWidiatmi、Muhammad Abdullah、Justto lasoo、龔桂珠、陳彩雲、梁娜莎、金粉、Myra Liu、黃琦妮、陳輝立神父、裴氏越河、羅漪文、林淑媛
譯者簡介
越南文:楊玉鶯Dương Ngọc Oanh
泰文: 陳燕飛 NANYA PORNPAIBOONPONG、林真婷
菲律賓文: 陳慈治 Angelita Tan
印尼文: 葉又珊 Susan Yeh、孫珮珊 Tina Sun
- ISBN:9789869238113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評審序
陳芳明──臺灣內部的東南亞
李美賢──由悲慘至美麗
駱以軍──透過文學的隱密換渡,進到我們裡面
翁誌聰──參與「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有感
黃錦樹──在文學獎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我們可以做的事?
朱天心──文學的初衷是說出那真實
曾文珍──他鄉與故鄉
蘇碩斌──因為他們而開放自己
第一屆得獎作品
首獎〈他鄉之夢〉/芒草香(越南)
Giấc Mơ Nơi Xứ Người/Thỏ Trắng
評審獎〈龍眼成熟時〉/古藍(越南)
Mùa Nhãn Chín/Cổ Lam
優選〈離鄉孩子的心聲〉/阮錦垂(越南)
Nỗi Lòng Người Con Xa Xứ/Nguyễn Cẩm Thùy
優選〈業豐和卡洛斯的故事〉/Erin Cipta(印尼)
KISAH YE FENG DAN CARLOS/Erin Cipta
優選〈友誼無邊界〉/金粉(泰國)
มิตรภาพไร้พรมแดน/Khemphon Sridongphet
優選〈夜裡的日記〉/黎翠灣(越南)
Dòng Nhật Ký Trong Đêm/Nàng Thơ
優選〈敘利亞的黑煙〉/Sri Yanti(印尼)
Asap Hitam Di Suriah/Sri Yanti
優選〈誠實與順從〉/Nanik Riyati(印尼)
Kejujuran Dan Hijabku/Nanik Riyati
第二屆得獎作品
首獎〈寶島框架背後的肖像〉/Dwiita Vita(印尼)
Potret di Balik Bingkai Kasa Formosa/Dwiita Vita
評審獎〈母親的遊戲〉/范雄協(越南)
Trò Chơi Của Mẹ/Phạm Hùng Hiệp
優選〈友誼和音樂之寶藏〉/阿南.徐拉兀(泰國)
ขุมทองแห่งมิตรภาพและเสียงเพลง/อนันต์ ศรีลาวุธ
優選&青少年評審推薦獎〈農田彼端〉/Carla F. Padilla(菲律賓)
Sa Dulo ng Bukid/Carla F. Padilla
優選〈江子翠的勇士〉/Erin Cipta(印尼)
LELAKI PEMBERANI DI JIANGZICUI/Erin Cipta
優選〈早晨之前〉/Arumi Olive(印尼)
Sebelum Pagi/Arumi Olive
青少年評審推薦獎〈WIN〉/Keyzia Chan(印尼)
WIN/Keyzia Chan
青少年評審推薦獎〈夢寐〉/古藍(越南)
M.ng M./Cổ Lam
後記
張正──從熱炒攤到博物館的移民工文學獎
佐渡守──「我的東南亞」交換故事見面會
後記:從熱炒攤到博物館的移民工文學獎
張正
范草雲(Phạm Thảo Vân)是一位越南女子,曾在越南當地擔任記者。而後因為當地就業狀況不佳,出國打工,曾經去過俄國,目前人在臺灣。
草雲很有領袖魅力。二○○六年,她在臺北市民生社區當家庭幫傭時,便趁著每天下午帶著阿公阿嬤出來散步的空檔,組織同為幫傭的越南同鄉一起練舞,成立了一支「草雲舞團」。舞團常常受邀到縣市政府舉辦的多元文化場合表演,賺些外快。
二○○六年《四方報》【1】的第一期試刊號,剛好用了草雲舞團的表演照片當封面。草雲得知《四方報》,激動來信,並持續投稿,即使後來她離開原雇主,成了一位「逃跑外勞」。
成為逃跑外勞的草雲,行動更自由,觀察力更敏銳。她除了不斷以流暢優美的文筆寫出身邊越南同鄉的故事,有一回甚至獨力南北奔波,調查採訪誘騙越南女性移工進入色情行業的犯罪集團。活躍在越南移工社群的草雲,也常常探訪受傷的越南同鄉,並號召募款,二○一四年越南與中國爆發海上油井的衝突,她甚至在臺北發動了千人示威,之後越南民眾打砸在越南的臺商工廠,她也召開小型記者會哭泣道歉。
身為逃跑外勞的草雲,雖然不忌諱出現在公共場合,但並不表示她沒有提高警覺。避免別被警察逮著,她出入多半搭乘計程車,直接到目的地,一旦有風吹草動,她就換工作,幾次險些被抓到。而這種高度緊繃的生活,也讓她因為耳膜破裂所導致的頭痛愈發嚴重。她用朋友的假證件去看病,醫生說:「妳這樣不能搭飛機。」
她笑著對我們說,就算警察現在抓到她,也不能送她上飛機回越南了。
草雲的書寫,過去在《四方報》上以中文越文雙語刊登,現在則持續在Facebook上發聲,我們從中看到了東南亞移民移工最真實的處境。數以萬計的他們,被禁錮在母國與異鄉之間,進退兩難,孤單無助,有人默默忍受低頭認輸,也有人像草雲這樣,選擇奮戰到底。
水果系列出版品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扛起臺灣3D(骯髒、危險、辛苦)工作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們,也能寫出文學嗎?
當然。她/他們是人,她/他們有文化,有迥異於當地人的生活經歷,也有與當地人相同的有七情六慾。當她/他們將異於過往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知訴諸筆端,即是移民/移工文學。不過,當移民/移工文學遇上以國家或區域作為文學界線的習慣時,分類就頗費周章了。
二○一五年,人口總數不過兩千三百多萬的臺灣,便有將近六十萬移工【2】、二十萬婚姻移民【3】來自東南亞,此一數字尚未計入曾經來臺工作或生活、而後返回東南亞的人數,亦未包括婚姻移民所生下的混血後代。她/他們的非中文書寫(越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菲律賓塔加洛文、緬甸文等等),算不算臺灣文學呢?
我是做報紙出身的,不敢高攀文學。不過這幾年因為《四方報》,的確做了些與文學相關的事。
二○一二年,從《四方報》累積的上萬封越南讀者投書中,挑選出與「逃跑外勞」相關的文章,將這些第一手的流亡經歷翻譯成中文,與時報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二○一三年,再將投書中與跨國婚姻有關的文章,集結出版了《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呈現跨越國境、文化、語言的婚姻中的不被理解與有口難言。《逃》和《離》當然不可能成為暢銷書,但是在臺灣的出版市場上,則是絕無僅有。原本開玩笑,說要以新移民二代為主題,繼續出版「水果系列【4】」之三《茫:我們的界線,他們的眼淚》,不過二○一三年中我這個總編輯離職,計畫擱淺。
因為《逃》,我認識了小林。《逃》出版之後,身為獨立文字工作者的小林代表報紙副刊訪問我。我們在電話裡聊呀聊,她說她從前替營建商寫文案作惡太多,想找個NGO當志工贖罪,我說:「妳那不如來《四方報》。」而後,小林也真的來幫忙。一年之後,小林又把剛剛出版《文學理論「倒」讀》的黃湯姆介紹給我,說我們一定投緣。
於是在二○一三年臺菲海上衝突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我、雲章、小林、黃湯姆,加上工運大叔陳柏偉與人類學記者阿潑,在幾次熱炒店的插科打諢之後,從「少數族裔文學」的討論裡,冒出了將在臺移民移工的書寫「典律化」、辦一場移民工文學獎的點子:從臺灣文學的角度,希望移民移工的「身分書寫」能豐富臺灣文學;從移民移工的角度,這個舞台能讓他們說自己的故事、展現自己的能量。為了移民移工,也為了臺灣,兩全其美。
什麼叫做臺灣文學?
方向定了,小林立即找到一篇政大臺文所教授陳芳明老師的報導。陳老師曾經在一場演講裡說:「什麼叫做臺灣文學?不管什麼族群,只要寫出臺灣這塊土地上任何感情、記憶,就屬於臺灣文學。」
太好了,這段話簡直就是這場文學獎的理論依據!我們也需要大師加持!透過阿潑的介紹,我和湯姆戰戰兢兢冒冒失失地去了政大,沒想到陳老師一口答應,當天還立刻在Facebook上寫了一篇足以成為文學獎主旨說明的文章。接下去尋求背書、支援的過程,也很順利,初安民和紀蔚然兩位老師在小酒吧裡豪爽應允,黃錦樹、駱以軍、顧玉玲、幸佳慧、夏曉鵑、翁秀琪、須文蔚、李麗華等等老師與前輩,都慨然承諾支持。
再來就是錢了。「中華外籍配偶及勞工之聲協會」潘存蓉理事長願意領銜,「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徐瑞希理事長願意支援,快筆小林風風火火寫好了企劃案,向文化部申請經費,然後,進入漫長的等待,大家各忙各的去。湯姆和小林搞動物保護、雲章繼續教書上班、我離開《四方報》去做東南亞歌唱電視節目「唱四方」。
直到二○一四年初,文化部核定七十萬元的通知,像是清晨響起的鬧鐘,提醒我們幾個月前曾經申請了這個計畫。這時我正忙著「唱四方」,還異想天開想要準備拉幾支移工球隊,配合世界盃足球賽,辦個「東南亞加一(臺灣)」足球聯盟。文化部的七十萬補助雖然遠遠不夠,一度想婉拒,但幾經思量,七十萬已經是該批名單中最高額的補助了,而且,先前還找了這麼多文壇前輩背書支持,豈可失信。終究還是放下手邊工作,打起精神,務必讓這個在熱炒店產出的點子成真。
說幹就幹!手腳最快的小林馬上用免費軟體做了網站,湯姆推敲琢磨參賽辦法,唱四方的企劃蔡雅婷找人翻譯,我們每天半夜在FB上討論或吵架,其他熟朋友,也被我們毫不客氣地拉來當志工。
我最大的任務是籌錢和找單位協辦。運氣很好,過程出奇地順利,臺灣文學館、和碩聯合科技、西聯匯款、誠致教育基金會、成舍我基金會、小英教育基金會、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以及眾多單位和師長、友人(名單在此:http://2014tlam.blogspot.tw/),都毫不猶豫地給予實質和精神上的贊助。
接著,透過各地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透過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四國在臺辦事處,透過幾乎在臺灣的所有東南亞母語媒體:四方報、The Migrants、The Manila Post、Intai、TIM、中央廣播電台,「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的消息散布出去,並在臺北的永樂座書店開了記者會。
將在決選時擔任評審的顧玉玲,在記者會上給了這個文學獎一句精準的評語:「這個文學獎感覺挺亂的。」
顧玉玲當然是以貶代褒。她說,這個文學獎很邊緣、真實、也亂得恰恰好。徵件作品不限文體,評選過程既有網路投票、也有專家評選,這樣保持異質性的設計,正呼應移民工群體的社會狀態。
考量消息傳播的速度,我們將徵件期間拉長到兩個半月。六月底投稿截止時,一共收到了兩百六十篇四國語文的稿件(印尼一○七篇、菲律賓七十四篇、越南六十三篇、泰國十六篇),四國母語評審和網友們,挑出了四十二篇入圍作品(印尼、菲律賓、越南各十一篇、泰國九篇)。四語編譯在倉促的時間內,快馬加鞭地將入圍作品翻譯為中文,我和小林和雅婷和玉鶯連夜整理,把中文稿快遞送到五位決選評審的手裡。
五位決選評審將決定誰有資格拿到獎金十萬的首獎、獎金八萬的評審獎、以及獎金兩萬的六位優選。
評審會議
第一屆的評審會議仍然在永樂座書店舉辦,現場開放。五位評審坐在中間,工作人員和進出書店的客人圍在四周,有點肅殺。
評審主席陳芳明坐定,請大家先說說看完稿子的感想。從答應擔任評審之初就不斷表達罪惡感的駱以軍,在大鬍子粗獷外表下溫柔細膩:「他們是在『我們』裡面的異鄉人,但卻像默片裡的遊魂,這是第一次透過文學獎來表述自己。」「那麼多不可能虛構出來的創傷、感性、破碎的家庭、破碎的愛情、對人的信任與原諒、對自己信仰的神的禱告……打破了原本這個主流媒體社會對於她們『無聲的/無由言說自己』的印象。」
唯一的女性評審顧玉玲,因為長期從事移民移工運動,並不是第一次看到這類文章。她表示,文章中的細節描述最能吸引她,有的作品描寫出移民工眼中的臺灣,尤其是城鄉差距,非常深刻。
任職印刻雜誌副總編輯的評審丁名慶,則表明自己對移民工沒那麼熟悉,所以評選從出版專業的角度切入,挑選故事性強的作品,希望能讓臺灣讀者會更願意去了解、感受移民工的處境。
對於移民移工的處境,本身也是從馬來西亞移居臺灣的評審黃錦樹自問:「在文學獎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我們可以做的事?」回到作品,黃錦樹強調,詩的部分,因為依賴母語,需要押韻,沒辦法譯,只看中文的話完全不行,很難找到評審能夠判斷優劣,比較吃虧。他建議,若明年繼續舉辦,應該限縮文類,因為不同文類的要求不同。黃錦樹也對部分作品中反覆提到宗教信仰、感謝上帝不以為然。
對於作品裡濃重的信仰成分,陳芳明則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宗教力量在移民的生活裡面很重要,「協助他們可以在陌生土地上穩定下來」,「也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從一開始就參與籌備的陳芳明說:「這是第一屆,是個實驗的過程。」「我在閱讀時,不會從文學美感切入,而是從作者所呈現的喜悅、恐懼等等那些生命經歷。」
經過了兩輪投票,將近三個小時的冗長討論,結果出爐。參賽稿件並不多的越南文作品,拿下了首獎、評審獎、以及兩個優選,稿件最多的印尼文作品拿到三個優選,泰文作品有一件被選為優選。
菲律賓作品則全軍覆沒,沒有得到決選評審的青睞。這對主辦單位來說有點傷腦筋。我以主辦單位的身分當下向評審團反應。「沒辦法,已經投票了。」陳芳明老師笑笑。
文無第一
比賽結果公布之後,果然有不少來自菲律賓社群的質疑。包括對於網路投票中有人灌水作弊,包括為什麼都是描述自我悲慘處境的作品得獎,也包括決選評審的自我質疑:決選評審看不懂原文。
整個籌辦過程,的確不少紕漏,尤其最後階段免費網站數次當機,還偏偏只當掉菲律賓語的頁面。對於質疑,主辦單位當然要一一道歉與說明。我一邊回應說明也一邊想,幸好這不是官方主辦的活動,否則非下台謝罪不可。同時也覺得又冤枉又好笑,我們真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呀!
關於網路投票有人灌水作弊,我們的確低估了十萬元獎金的誘惑與大家的電腦能力,因為當初我們自己測試時,是沒辦法灌水的。只能道歉。同時也要考慮萬一隔年再辦,要不要繼續採行網路投票。但是另一方面,因為網路票選只是初選,過關的作品還是必須通過決選評審這關,所以問題不大。
至於決選評審看不懂原文,這肯定是所有跨文字的文學比賽都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能看到翻譯後中文稿的決選評審們,也都自謙「不真正夠資格當這些作品的評審」。實務上,這真的辦不到,畢竟不可能找到同時精通多國文字的評審(而且精通的程度還要一樣),我們只能自嘲或者自抬身價,把「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拿來和「諾貝爾文學獎」相提並論。
不過對我來說,文學獎只是手段,這個活動打從一開始,便是個聲東擊西、掛羊頭賣狗肉的任務:一方面以文學作為通道、以獎金做為誘惑,將移民移工拱上舞台,進而受到多一點重視;另一方面,則是請移民移工以文學的形式,說出他們對於臺灣的「評語」。
是的,繞了一圈,最終還是指向臺灣,我們自己。
一位參賽者在得知獲獎之後,寫下她的心情:「當我接到電話,通知我的參賽作品進入決審階段,我又開心又感動,我哭了,那不是因為龐大的獎金,我開心是因為有人看了我的作品,有人有了同感。我只希望自己以及那些在他鄉當媳婦的女孩們的生活,能夠有人照顧、保護、及幸福,好讓我們減少思鄉、離家的難過心情。」
除了受教於「先進國家」對臺灣的指指點點,除了從上而下「看見臺灣」之外,我們希望這些多半處於臺灣社會底層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們,以迥異於「我們」的視角,將他們的七情六慾和所見所聞化為文字,留下歷史,也給臺灣一段評語。更真實更貼近的歷史以及評語。
第二屆到第一百屆
承蒙當時的臺灣文學館館長翁誌聰鼎力相助,第一屆的頒獎典禮在深具意義的臺灣文學館舉行。當晚從臺南回到臺北家中,已是午夜,FB早被頒獎典禮的照片洗版,我拖著狂歡過後的疲憊看照片、貼標籤、按讚,重複觀看事前預錄的得獎者影片,難以平靜。
眾人為我們這群沒有正式組織的工作人員喝采,鼓勵我們繼續辦下一屆,但是我除了不斷感謝,卻不敢鬆口。心裡很掙扎,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能耐且戰且走再跑一輪,也疑惑幹嘛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雖然不敢鬆口,但其實在回程時,大家已經興致勃勃地商量下一屆要怎麼改進了。接著,文化部的補助再次核准,所有的支持者幾乎都繼續支持,另一批份量十足的評審也都願意幫忙,小林還引進了臺灣首創的青少年評審團,並且在募資平台FlyingV上籌得出版的款項,而臺灣博物館也願意成為共同主辦單位。
於是,我們進行第二個輪迴,又辦了第二屆。連原本要以新移民二代為主的「水果系列」出版品《茫:我們的界線,他們的眼淚》,也被移民工文學獎的得獎作品《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臺灣》插隊。
這次的頒獎典禮在臺北的臺灣博物館舉行。現場滿滿的人,得獎的移民工在台前說話,不同的語言在巴洛克建築的大廳裡迴盪。一位致詞的長官說,這個獎應該辦一百屆。
或許,真的就這樣一屆接一屆辦下去,如當初一塊兒發起的黃湯姆在臉書上所寫的【5】:希望二○一四的移民工文學獎,是個起點,我們想像十年後它可以結束,或許那時我們已經有了這土地上的卜婁杉【6】或哈金【7】,也或許那時是異國文學裡,有著一位曾從臺灣汲取文學養份的賽珍珠【8】或歐威爾【9】。
二○一五年十月二日
註釋:
【1】《四方報》為世新大學旗下臺灣立報社於二○○六年九月起發行之月刊,以東南亞文字為主、中文為輔。初期僅有越文版和泰文版,二○一一年增加印尼文、柬埔寨文、菲律賓文版,二○一五年增加緬甸文版。
【2】根據勞動部二○一五年八月的統計,在臺外籍勞工共582,509人,其中農林漁牧業9,814人,製造業341,093人,營造業6,530人,社福醫療225,072人,主要為以下四國:印尼236,687人、越南165,424人、菲律賓121,340人、泰國59,053人:http://statdb.mol.gov.tw/statis/jspProxy.aspx?sys=100
【3】根據內政部資料,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三年東南亞籍配偶累計共174,236人,其中一九九八年為10,454人。而該年之前無統計資料,估計一九九八年的前幾年,每年也有接近一萬名婚姻移民來臺。
【4】「水果系列」是玩笑話,意即書名的諧音:逃(桃子)、離(梨子)、茫(芒果)。
【5】黃湯姆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2620931657757&set=a.1416990338049.61174.1031318422&type=1&theater
【6】卜婁杉(Carlos Bulosan),作家,出生於菲律賓,旅居美國。
【7】哈金,作家,華人,旅居美國。
【8】賽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作家,出生於美國,旅居中國。
【9】歐威爾(George Orwell),作家,出生於印度,旅居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