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第七屆移民工文學獎 作品集
作者: 東南亞移民工
譯者:泰文/ 黃資涵、沈伯沛
緬甸文/ 李惠玲
越南文/ 楊玉鶯、阮舒婷、阮梅香
印尼文/ 孫珮珊、張婧玟
菲律賓文/ 何薇薇 、陳慈治 、呂曉倩
出版社:四方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3/3
語言:繁體中文、泰文、緬甸文、越南文、印尼文、菲律賓文
- 內容簡介
- 書籍規格
- 目錄
- 試閱
- 後記
蛻:知了羽化蛻變後,至死始終鳴叫發聲
為短暫生命留下一抹燦爛的光輝
移民工文學獎的徵件範圍,上屆開始從臺灣擴展到港澳新馬日韓,本屆再度擴展到全亞洲。憑藉著移民工文學獎的文稿,我們能夠嘗試彼此對話,並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這些文稿呈現了許多普世的人性面向,反映了跨越國界與文化的對話空間,展現移民工的心聲與經驗的真實性。
每一篇移工書寫的文稿,就如同閱覽著被翻開的「生命之書」。每個字詞、每個句子,一頁頁反映著他們離開家鄉,在外面世界為命運拼搏的現實與生活記事。他們作為「他者」與邊緣的身分,確實變成了他們成為實踐者與社會觀察者的能量,使得他們能以更誠實、明白、還有真實的語言與心聲,去描繪、批判與書寫他們所觀察的社會。
這就是移民工文學作為滋養人性文化之對話空間的目的。無論如何受到壓迫,文字也未被消滅,持續書寫以保持完好。如果沒有記寫,這些流離異鄉人的身影與聲音,也將消失在歷史中。
名人推薦
◆心靈與身體的分離,精神與肉體的隔絕,文化與語言的格格不入,如何融入新的社會、新的社群才是人生最大考驗。不如歸去,不如離去,家在何方,尤其在後疫情時代,有家歸不得,這似乎是移民工的共同心聲了。--胡金倫(編輯)
◆〈Sri Pon以及或許有誤的童話〉是童話文體的仿擬,那些我們熟讀的公主王子童話的翻轉。……以童話故事敘寫現實,多麼鋒利的諷喻!--鍾適芳(策展人、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織宿命〉描述兩個朋友的心境轉折細微而且真切,尤其是伊卡和艾蒂還未置身異鄉就已經踏入次等公民的人生異域,作者選擇讓故事發生在來臺灣之前的職訓中心,更加突顯了移工作為一個人的感情、智慧和自尊心所受到的壓迫及挑戰。--王小棣(導演)
◆每逢春節過年是我們一家團聚的時刻,猶如穆斯林對開齋節的期盼……難以想像印尼朋友們如何挨得住這該是團聚的一刻卻隻身孤單在異鄉的寂寞?〈疫情中的承諾〉一文也讓在臺灣的我有被同理的安慰,願這次疫情迫使人們的分別,能拉近我們彼此的心。--劉柏君(作家、職業棒球裁判)
◆一個可以為了自己方便,隨意將外傭稱為「瑪莉亞」的雇主,或許自以為是個好人,其實就跟給了Yuli代號1672的獄卒,沒有兩樣。我們知道我們在意的人、身邊的人,真正的名字是什麼嗎?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自己真正的名字是什麼嗎?--褚士瑩(作家、國際NGO工作者)
作者簡介
東南亞移民工
二○二○年,臺灣約有七十一萬名東南亞跨國工作者、超過十六萬名婚姻移民以及將近五萬名失聯移工。她/他們是共同居住這塊土地不容忽視的第五大族群;她/他們做你我不願做的底層勞動,支撐臺灣基礎建設;她/他們長時間協助我們照護家中的老病殘,無眠無休;她們許多人是我們新生下一代的母親。
這次,她/他們透過移民工文學獎,寫下自己創作。
Facebook粉絲頁:Taiwan Literature Award for Migrants
移民工文學獎
移民工文學,是以新移民與移工為主體,所生產出來的文學。東南亞移民工是臺灣社會不可分割的群體,異鄉人透過創作的反饋,猶如暗夜之火,指引著臺灣未來的去向。
移民工文學獎的舉辦,即是為了鼓勵、並留下這段可貴的歷史。我們期盼臺灣與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及韓國等擁有眾多東南亞移民、移工的地區或國家,藉由移民工書寫與閱讀,培養更高規格的寬容與自省能力,讓庶民之聲成為歷史的主體,以實踐民主的真義。同時也創新臺灣在國際社會中開放、尊重多元、守護人權的定位。
第七屆移民工文學獎評審:
初選評審
緬甸|彭霓霓 လီလီတန်းတင်、高美菁 ကေသွယ်စိုး
泰國|Tang Moonchinda、陶雲升
印尼|Ratu Selvi Agnesia、譚雲福 Tony Thamsir
越南|王一煥、阮青河 Nguyễn Thị Thanh Hà、阮荷安 Nguyễn Thị Hà An
菲律賓|沙愛麗 Nene Ho、黃琦妮 Chini Huang、趙米蒂 Del Rosario Diomedes Melosantos
青少年評審
許運昇、曾晞寧、陳怡伶、劉韋汝、劉旭鈞
決選評審
王小棣、胡金倫、褚士瑩、劉柏君、鍾適芳
譯者簡介
泰文:黃資涵 กรรณิการ์ หวง、沈伯沛
緬甸文:李惠玲 Kyi Kyi Myint
印尼文:孫珮珊 Tina Sun、張婧玟 Wendy Chang
菲律賓文:何薇薇 Jrose Ho、陳慈治 Angelita Tan、呂曉倩 Abby Lu
越南文:楊玉鶯 Dương Ngọc Oanh、阮舒婷 Nguyễn Thư Đình、阮梅香 Nguyễn Mai Hương
- ISBN:978-986-92381-9-9
- 規格:平裝/ 304頁 /25開;14.8× 21cm/普通級/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初選評審推薦序
移民工文學:滋養人性文化的對話空間/Ratu Selvi Agnesia
|決選評審推薦序
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胡金倫
文字不死/鍾適芳
妳為什麼選我做妳的朋友/王小棣
文字讓我們相遇/劉柏君
真正的名字/褚士瑩
|青少年評審推薦序
將迫害切片的異鄉之筆/許運昇
足以跨越一切隔閡的生命故事/陳怡伶
在文學世界裡,換個方式說話/劉韋汝
面向譯鄉人/劉旭鈞
|Captivity|四面圍牆,一排數字
.〈1672〉/Yuli Riswati
〈1672〉/Yuli Riswati
.〈生活經歷〉/อรพรรณ แก้วสม
〈เส้นทางชีวิต〉/อรพรรณ แก้วสม
|Overcome|溝溝坎坎,峰迴路轉
.〈指揮棒下的愛〉/Triana
〈Ada Cinta Dari Tongkat Lalin〉/Triana
.〈被回憶牽絆的女子〉/Loso Abdi
〈Perempuan Pengikat Kenangan〉/Loso Abdi
.〈用愛、用心撐起一個家〉/ကြည်မြတ်မွန်
〈မေတ္တာဖြင့်မိုး နှလုံးသားနှင့်ကာ〉/ကြည်မြတ်မွန်
|Vanish|草生一春,去似微塵
.〈殯儀館前鳥鳴聲〉/武豔秋
〈Tiếng Chim Hót Trước Nhà Tang Lễ〉/Võ Thị Diễm Thu
.〈貝殼的聲音〉/范紅絨
〈Lời Của Vỏ Ốc〉/Phạm Hồng Nhung
.〈第四個生命〉/Ivy C. Tandoy
〈Sa Ika-Apat Kong Buhay〉/Ivy C. Tandoy
|Illegal|行方不明,不見終點的旅途
.〈當夢想能展翅高飛時〉/မောင်ရဲဝင်အောင်
〈အိပ်မက်တွေ အတောင်စုံတဲ့နေ့〉/မောင်ရဲဝင်အောင်
.〈移工的感受〉/သန်းကြည်မောင်
〈ရွှေ့ပြောင်းအလုပ်သမားများရဲ့ခံစားချက်〉/သန်းကြည်မောင်
.〈兩抹笑容〉/Vũ Văn Linh
〈Hai Nụ Cười〉/Vũ Văn Linh
|Destiny|造化弄人,家鄉只剩下男人
.〈Sri Pon以及或許有誤的童話〉/Sri Lestari
〈Sri Pon Dan Dongeng Yang Mungkin Salah〉/Sri Lestari
.〈編織宿命〉/Etik Purwani
〈Merajut Takdir〉/Etik Purwani
.〈疫情中的承諾〉/Etik Nurhalimah
〈Janji Dimasa Pandemi〉/Etik Nurhalimah
|後記|
一個文學獎的生與死:告別移民工文學獎/張正
移民工文學:滋養人性文化的對話空間
Ratu Selvi Agnesia(作家、研究者)
每一篇移工書寫的文稿,就如同閱覽著被翻開的「生命之書」。每個字詞、每個句子,以及一頁頁反映著他們在外面世界──在他們離開出生地為命運拼搏的地方──的現實與生活記事。
文稿中的角色性格,也直接地表現出各種獨立自主、憤怒、喜悅、孤獨、愛與真誠的情緒。各種生活中曲折的故事,反映出他們不僅只是移工,更是完整的人。不僅如此,每篇文稿也形塑著「移民工文學」這種在印尼及世界上正在發展的文學類型。
與印尼國內作家不同的是,這些居住於國外的移民工文學作者,同時是「說故事的主體」與經歷著異國生活的「經驗者」。這讓這些作者不僅扮演著實踐者、觀察者的角色,時常也是不公不義的受害者,所有的經歷都成為了他們寫作的柴薪。
我相當感謝移民工文學獎仍如期舉辦,即便全世界正受到新冠肺炎的襲擊,各種人類世界的活動被迫暫緩。有幾份稿件寫到這次的疫情,像是移工無法排休返鄉的遺憾。雖然今年印尼文稿件數量不如以往,移民工文學獎仍是移工作家為生命發聲的平台,至少發聲的熱焰從未熄滅,且持續燃燒著。
在我閱讀的移民工文學作品中,至少反映了幾件事,首先是跨越國界與文化的對話空間。作者是擁有經驗或是曾經體驗過國外生活的人物,但在幾篇文稿中,作者嘗試反覆比較場域與文化的背景來說故事,例如描述其出生村落空間與國家,聯結到如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等工作地。
再者,心聲與經驗的真實性。心聲因為移工經驗了各種問題而產生,這些故事描述著有關人與其體制:雇主、仲介、訓練所,以至監獄等問題的源頭,成為移民工文學的概念與主題。書寫也成為了移工表達心聲的媒介。
透過人類學的視角,作為研究人類的整體性知識,我試圖在七十二篇文章中探索上述兩件事。跨越國界與文化的對話空間的概念,是如何在他們身為移工的背景與時常處於少數、邊緣社會地位上,仍有作為人類的適應力與生存策略。
另一方面,他們做為「他者」與邊緣的身分,確實變成了他們成為實踐者與社會觀察者的能量,使得他們能以更誠實、明白、還有真實的語言與心聲,去描繪、批判與書寫他們所觀察的社會。這就是移民工文學作為滋養人性文化之對話空間的目的。
貧窮文化與移工世代
這些文稿中,有大部分述說著,貧窮是他們成為移工的背景與離家的主因。有限的工作機會、債務、教育費用、想擁有房子、離婚,是貧窮文化一部分的問題。貧窮與家庭、社會結構有很密切的關連。
〈Sri Pon以及或許有誤的童話〉提出這樣的貧窮文化,是造成整個農村女性成為移工世代的起因。宛如命定地,從母親到女兒,女性一代接著一代,為了擔任家庭的經濟支柱而出國當移工。這篇文章也解釋了Puguh這樣一個農村的變化。在那裡,在女性出國成為移工後,家務角色由男性取代,他們照顧小孩、煮飯,甚至是在等待妻子或女兒寄錢回來的同時,一邊與人搞婚外情。
有些文章也時常講到,母親因為成為移工必須拋下孩子數年的心理矛盾。這些故事裡的主角都質問著自我,是否自己是個狠心的母親?這些母親的思念來自於無法陪伴孩子成長。但換個角度來看,她們努力無非是為了孩子,而且也打從心裡呵護著所愛之人。
雇主與移工的關係
在這些文稿中,移工與雇主的地位不同,他們絕大多數僅被看作是「外人」,而其他的則有遭惡劣對待或成為奴隸。然而仍有些幸運的人,被雇主視為一家人。
有些文章以深切的語言象徵能力來評論雇主與移工的關係。如〈被回憶牽絆的女子〉靈感來自一個年輕臺灣女子尋找已分離多年的褓母的故事,這篇文稿試圖藉由事實與虛構交錯的書寫方式,來回溯真實的故事。在這篇作品裡,移工在主角的父母眼裡,僅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外人,但對被她照顧的小孩而言,則是成為永恆回憶的情感連結。
而〈粉紅色圍裙背後的回憶〉,呈現了一個必須付出耐心與愛來照顧身障兒的看護,其工作上的喜怒哀樂。即便最終仍得分別,他們之間的感情已如同手足與摯友。
〈媽媽培訓班〉講的是一個在香港照顧雇主三個小孩的外傭。文章仔細地解釋三個小孩的性格差異與問題。她取代了在外工作的父母的角色,並以滿滿的愛看顧著三個小孩。這篇文章批評了被外傭取代的父母角色還有他們的責任。主角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聆聽並理解這些孩子問題的耐心,讓這篇文章更能打動讀者。
雇主與移工的緊密聯繫也能在〈源於指揮棒的愛〉看到,可以在這個故事中,明顯感受到奶奶與安娜之間個性與文化上的差異,奶奶嘮叨又能幹,每到假日,奶奶便要求安娜幫忙拿起指揮棒顧停車場。指揮棒同時成為重要的象徵:愛、努力工作,還有奶奶將安娜視為兒女的疼惜。
有趣的還有,有的作品以新冠肺炎做發想,連結雇主與移工的關係。例如在〈疫情中的承諾〉還有〈對不起!〉,身為人母的移工,被迫取消返鄉過開齋節的休假計畫。我感受到,雇主的同理心與關心充滿了人道價值,也反映了與雇主一家的和諧。
而〈追溯DNA〉講的是關於一位移工被雇主胞弟性侵的悲劇,大家族後來決定領養那個孩子。祕密最終被揭開,而主角決心尋找其親生母親。這個故事反映出,仍存在許多遭受性侵的人,而領養或孤兒院也成為維護人性的解方。
訓練中心與監獄的故事
在為了命運出國打拼後,便會有許多悲苦的故事接著發生,這些尖銳的故事甚至在移工進到訓練中心時就開始了,像是〈編織宿命〉。這篇關於訓練中心生活的作品引人共鳴,它反映了人性的團結與奮鬥,以及追求自由的渴望。這篇故事是傳遞如監牢、如地獄一般之訓練中心的媒介。
一般大眾對訓練中心的印象無非一個學習語言及出國工作前做準備的地方。但事實上,許多訓練中心有如地獄,裡頭的人常受不人道的待遇,包括不給飯吃、不給睡,還有不停大小聲與斥責的工作人員,都成了心理上的恐懼。
「如果長期處於封鎖的情況下,每天被恐懼餵食,妳的身體還活著,但是妳的大腦會變得沒有用。」強迫朋友協助她逃跑的主角Ika如是說。這故事成功地在文章開頭就以逃跑策略來勾起讀者情緒。故事的情節,透過交織各種在貧窮背景下發生的苦難事件,被穩固建構。確實大部分的故事都揭示了,貧困正是驅使他們成為移工的主因。
另外,也有幾篇稿子,描寫了移工在監獄裡的生活。像是〈1672〉試圖傳達人的存在變成了數字,而這即是拘禁的隱喻。這篇文章似乎是作者的真實經驗,她因為來不及延長簽證而詭異成為入境處羈留中心的罪犯,而她支持香港抗爭的背景,也透過拘禁限制她的發聲自由。作者細膩地敘述令人壓迫的監獄狀況,以及其他「數字人」的故事。焦躁、憂鬱、孤獨,與各種迷惘和自由的盼望。這個故事被漂亮收尾,主角重獲自由的存在,重新成為人。
我們自香港移到中東,〈三一八房〉敘述著移工在那裡的監獄生活,他們嘗試忍耐同時也得繼續在裡頭工作。團結的力量讓牢裡不同國籍的人以手足相待。這些故事被寫在達曼監獄的一本札記裡。這篇文評論了有關監獄裡外的正義與生活。
藉上述作品,我能感受到一個空間居然擁有脅迫人的力量,訓練中心或監獄裡的故事,是身體懲戒與心理恐懼形塑而成的,他們經歷的苦難則是自不正義而來,就像「我們是窮人,但不是犯人」或「我是去工作,而不是去殺人」的對白。在訓練中心與監獄裡有趣的是,在受刑人之間出現了高度的人道與團結。孤獨、害怕與希望,變成了他們互相鼓勵的對話。
我們如何對話?
移工時常在他們工作的地方被視為少數,但臺灣在2019年,已有27萬來自印尼的移工,跟其他東南亞國家比起來,印尼移工可說是多數。他們已融入臺灣社會,並且成為臺灣的一部分。若在台印尼人實為多數,在臺灣又有什麼適合他們的稱呼呢?
2020年移民工文學獎中的一部分文稿,足以成為讓幾個國家的事件與文化相互對話的媒介。不僅是語言使用的差異,文化也在其中被解釋,例如,我從中便能理解,臺灣的農曆年為何讓移工想起與家人在印尼慶祝開齋節。另外,有些文章也時常置入外文。
我也看到了臺灣人與香港人看待印尼人時,其性格與想法上的差異。這些移工文學作者,成功地成為了觀察者,並且自主研究,他們在觀看周遭社會時亦擁有吸引人的視角,除此之外,他們也為自己發聲。我期盼未來移民工文學可以被看作世界文學,而作者能不再被邊緣化,並與其他作家平起平坐。
憑藉著移民工文學獎的文稿,我們能夠嘗試彼此對話,並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臺灣與印尼文化,也與其他亞洲國家互異。但是在文化、語言,以及人民性格差異的反面,這些文稿呈現了許多普世的人性面向。
我們同為人類,人性不受膚色、國家、種族所限制。希望在喜樂悲苦交織的生命裡,我們能夠一起為人道奮鬥,加油!
一個文學獎的生與死:告別移民工文學獎
張正(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
2020年11月1日這天,我們在南方澳漁港舉辦第七屆移民工文獎頒獎典禮,紀念前一年枉死在斷橋下的6位外籍漁工。同時也正式宣布,從2014年舉辦至今的移民工文學獎,要暫時休息一下,大家都累了。何時重新舉辦、會不會重新舉辦,還不知道。
挖個好的水池,生命就自己流了進來
記憶中,我小時候好像沒有主動參加過文學獎,也極少投稿。我只參加作文比賽。參加作文比賽與參加文學獎之間的差別,在於作文比賽是老師指派,我被動領命出征;而投稿或者文學獎,必須「主動」參加。沒錯,我就是這樣被動的人。萬萬沒想到,這些年來我竟成了故意挖坑設局,要別人來主動投稿、參加文學獎的人。
回顧當年籌辦移民工文學獎之前,我心裡有兩個案子。一個是文學獎,一個是跨國足球聯賽。
文學獎比較靜態,足球賽比較嗨。朋友聽了兩個案子,多半眉飛色舞地支持足球賽,甚至擔心引來賭局。我說不怕呀,如果有賭局,那就代表夠熱門、成功啦!我們自己不賭就好。
不過,如果要辦出理想中的跨國移民工足球賽以及轉播,一場比賽需要6架攝影機,北中南東需要人手接洽場地、球隊、裁判,太辛苦也太花錢了,不符合我被動的個性。相較之下,文學獎只要規則確定、資金到位,等著收稿就好,容易多了。
另一個選擇辦移民工文學獎的理由,當然是延續《四方報》的精神,讓弱勢發聲。《四方報》是當時臺灣最大的東南亞文字紙本刊物,等於挖了一個水池,導引東南亞移民移工主動將生命史化為文字流進來。其中最多的是越南文信件,總共1萬8千多封,信裡有他們親筆寫下的喜怒哀樂、過去的足跡,與未來的想望。
後來離開四方報,但先前上萬封的讀者來信,讓我確定離鄉背井的移民工有好多話想說,有好多故事值得傳述。移民工的作品刊登在每月出刊的《四方報》,保存不易,而文學獎,似乎可以讓這些作品的生命延續得更久一點,為這個時代留下幾頁被忽略的歷史。
文學獎的誕生與結束
於是,文學圈友人EN以早年台北市勞工局鄭村棋時代的「外勞詩文比賽」為藍圖,快手快腳寫好移民工文學獎的企劃,並爭取到文化部的第一筆補助,一切就此啟動。
我們拿出最土的宣傳法寶:誠意,拜託移民移工圈子素有聲譽的朋友共同協力;我們認真邀請每一屆評審,希望兼顧有學有術有情有義;我們與各具意義的單位合作,在不同地點舉辦頒獎典禮:台南的臺灣文學館、台北的臺灣博物館、高雄捷運的美麗島車站、林務局管轄的嘉義阿里山,以及這一次漁業署轄下的宜蘭南方澳漁港。
我們把每一屆的得獎作品集結成冊,絞盡腦汁想出具有餘韻的「一個字」書名。對,這實在很頭痛,書名只能有一個字(延續之前的《逃》和《離》,我自己設定的痛苦樂趣)。目前已經出版了第一屆和第二屆的合集《流》、第三屆的《航》、第四屆的《光》、第五屆的《渡》、第六屆的《生》,以及監獄受刑人的作品集《枷》。
後來幾屆,移民工文學獎的野心越來越大,徵件範圍跨到臺灣之外。因為世界各地都有移民工,而各地雖有不同的情境,也有共同的心聲。我們希望移民工文學獎成為一個在限制之下跨越限制的平台,乘載更多元的聲音。
不過,在徵件範圍從臺灣擴展到港澳新馬日韓、再擴展到全亞洲的第七屆之後,覺得該休息一下了。以「七」作為一個輪迴,滿說得過去的,我向來不主張永垂不朽永續經營。我在立報待了七年,四方報也是七年,文學獎辦了七屆告一段落,很剛好。
七屆以來,要感謝的人非常非常非常多。每一位發想者、贊助者、投稿者、翻譯、評審、協力單位,以及眾多熱血志工和工作人員,缺一不可。請原諒我偷懶不一一點名了。
也請原諒我們累了。每一屆進行的同時,我們都在內心交戰要不要繼續辦。是為了移民工嗎?是為了臺灣社會嗎?是為了可以攢一點錢養活工作人員嗎?是為了浮雲虛名嗎?是為了正義、為了修補歪斜的現實世界嗎?或許都是。
不是錢的問題
大家恐怕仍不死心,非得追問到底為什麼停辦?是因為沒有錢、還是因為收不到稿子?真的都不是。
我們每一屆都收到幾百篇以越南文、印尼文、泰文、菲律賓文寫來的稿子,第七屆還增加了緬甸文,每一屆提供經費的單位和個人都不計名利不求回報,給錢阿莎力。真的就是主辦的我們累了。尤其累的是,每次都要回答類似的問題:
你們透過翻譯會失去文章原意。對,我知道,諾貝爾文學獎不也是這樣嗎?不然你把每一種語言都學得一樣好,然後來當跨語言的評審。
為什麼都是「某一國」的人得獎?嘿,你忘了上一屆是另外一國的人得獎比較多嗎?每一屆的來稿不一樣,評審的口味不一樣,文無第一,端看天意。
為什麼又是「那一個人」得獎?已經得過獎的人,還是可以參賽,人家寫得好所以又得獎了,別忌妒啦!
還是七年前的老話:這個文學獎,打從一開始便是個聲東擊西、掛羊頭賣狗肉的任務。一方面以文學作為通道、以獎金做為誘惑,將移民移工拱上舞台,受到多一點重視;另一方面,則是請移民移工以文學的形式,說出他們對於臺灣以及各個接待國的評語。
雖然我們告一段落,但是「移民工文學獎」的做法仍然深具意義,歡迎任何其他單位接力辦下去,我們願意分享所有know-how。而「移民工文學」這個主題,也還有很寬闊的展開空間:增加選拔項目、增加徵件語種、將徵件範圍擴及全世界,在臺灣之外的場地舉辦頒獎典禮,將作品改編為舞台劇或影視作品……唉唉唉,不想了不想了。
尋找失聯的第二個媽媽
說要休息,倒也沒法真的休息,因為新的點子會隨著新的狀況隨時冒出來。例如「尋找失聯的第二個媽媽」計畫。
2020年,一位兒時受到印尼阿姨照顧的臺灣女孩,因為全球性的疫情,焦急地想念當年貼身親暱的外籍阿姨。女孩找上門,我們透過這些年來累積的關係,非常意外地找到了這位已經返回印尼小鎮的「第二位媽媽」。接著,第二位臺灣女孩找到了在越南小島上的越南阿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第三位臺灣男孩也找到了仍在臺灣的外籍阿姨。
其實,在移民工文學獎裡早已出現過「尋找失聯的第二個媽媽」計畫的「前傳」。
這篇由男性移工Justto(中文名字王磊)以小說形式寫成的女性移工生命史〈關於愛〉,描寫一位印尼媽媽拋下自己的孩子,來臺灣照顧一位身心障礙的臺灣小女孩。幾年下來,印尼媽媽對臺灣小女孩投注深刻的感情,但是,她當然不會忘記自己在印尼的兒女。要不要繼續留下來打工?她時時刻刻在掙扎。
令我這個臺灣人最動容又糾結的一段情節是:印尼媽媽照顧已久的臺灣小女孩終於開口講話了,然而第一聲喊出口的,竟然是「阿姨」,一旁的臺灣媽媽頓時愣住,奔回房裡哭泣。唉,移民工與本地人雙方的生命,早已交纏難分。
沒有任何一個社會是封閉的,臺灣尤其不是一個單純、單一的所在。這三十年來,臺灣更因為東南亞勞工、婚姻移民的加入,增添了多元複雜。這些異鄉人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我們以「移民工文學獎」作為工具,呈現他們的感情與意見,讓更多人了解彼此的心情與處境。而他們,也都是「我們」。
文學獎可以暫停,但是「我們」不會停止移動,無數的相聚與別離將持續發生,我們持續對自己的期待,是寬大包容。因為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活在當下;不是多,是多元;不是大,是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