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Fri 19:00 【燦爛藝術家】天棚畫室藝術品、燦爛時光義賣開幕

【燦爛藝術家】天棚畫室藝術品、燦爛時光義賣開幕

時間:2016/11/25 Fri 7:00 pm(11.25.2016~2.15.2017)
地點: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1號,MRT南勢角站4號出口右轉三分鐘)
講者:薄茵萍老師及天棚畫室學員
費用:0元,免費入場

*現場提供免費的開水和賣錢的禾餘麥酒,也歡迎自行攜帶餐飲入場。

 

「天棚藝術村」是由一群熱愛藝術及繪畫創作的會員所組成的畫會,是由藝術家薄茵萍老師所指導的小桃花源。會員們一起作畫,一起探討思想與理念,定期舉辦畫展,也參與公共藝術之創作。

透過藝術的媒介,我們從平凡事物中窺見無限,更熱切期望把所得與大家分享,讓更多人認識喜愛藝術。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kyart168/

生命力新聞:天棚藝術村 打造新碼頭
http://www.vita.tw/2007/10/blog-post_04-35.html
2007/10
【記者黃婉茹/北市報導】曾繁華於一時的大稻埕,和如今景象相比,更覺滄桑。位於大稻埕環河北路旁的天棚藝術村,原為一普通畫室,在成員持續增加下,成立畫廊,也為大稻埕開啟一片生機。

天棚藝術村一樓為咖啡廳和畫廊,八樓則為畫室,開始投入公共藝術,是因教畫於天棚的畫家薄茵萍對於環境十分敏感,走訪紐約及德國後,更對台灣的公共藝術深感惋惜。總幹事葉英琦也表示,現今台灣的公共藝術都太過突兀,近年來雖在街道上、馬路旁都有公共藝術的蹤跡,但有些僅為藝術而藝術,沒有考量到整體環境,以及主題是否融入周圍景觀。

大稻埕原是如此繁華且車水馬龍之地,如今卻沒落為髒亂的社區,設立於未經美化的環境中,也無法突顯天棚的美麗,因此興起了美化環境的想法,打算從週遭的環境著手,去感染去帶動,大稻埕河堤的防洪牆,就成為不二首選,但卻也面臨了重重的阻礙。

首先遇到的是經費問題,因向政府申請補助須為人民團體,所以將「天棚藝術村」更名為「天棚藝術村協會」,而政府管理部門劃分過細,也曾讓天棚備感挫折;再者,則為材料來源,因整面牆由馬賽克拼貼而成,所需顏色複雜需求量卻有限,葉英琦十分感謝廠商的阿呆精神,就算位於鶯歌他也不辭辛勞來回奔波,為呈現最好的成果,結果也確實令人滿意,受到了政府的讚賞。

天棚共完成了兩面防洪牆,一面以空間為主題,目的為創造空間,讓視野更具穿透性,更寬闊,另一面則以時間為主軸,牆面上是過去繁華的大稻埕,與今日的景色形成對比,雖僅為兩面防洪牆,卻讓大稻埕碼頭亮了起來,成為充滿色彩的休閒場所,不再是灰暗暗的河堤。

天棚為了實現最初創立的宗旨,為居民提供一藝文空間,不僅不收展覽場地費用及入場費,平日也會舉辦講座,供民眾自由參加,而讓畫廊和咖啡廳結合,葉英琦說到:「中國人對於藝文領域較不重視,將其結合是做為一種引導。」

許多客人在咖啡廳用完餐後,會順道走進畫廊參觀,無形中吸取了藝術的菁華,雖少有民眾給予回應,但葉英琦強調:「藝術是靠長期累積,並非幾次參觀就能有所體會給予回應。」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為一咖啡廳員工,在幾次展覽下來,他甚至會發表評論,這就是不斷累積的成果。

談到目前台灣的藝文環境,葉英琦不禁感嘆:「現代人對於政治、經濟的熱忱,遠大過於藝術領域。」政府雖在硬體方面有明顯的改善,近年來在小學和社區中,都設有美術館,但台灣民眾生活太過緊繃,少有閒暇時刻前往美術觀接受藝術的薰陶,葉英琦又說:「若在時間和空間都沒有接觸藝術的機會,很難去對整體環境造成什麼改善」「現今許多人都存著有就好的觀念,對於路上的藝術裝置也不會多加理會,導致社會對藝術及環境美化的忽視。」也因此更加深了棚為藝術打拚的信念。

未來天棚打算成為一藝文生活館,除了原先的咖啡廳、畫廊及畫室外,計畫在二樓成立瑜珈教室,且為響應閱讀風氣,打算組成讀書會,希望藉由書本激發藝術的靈感,進而表現在畫作上。此外,這幾年來,天棚也一步一步的走出台灣,邁向世界的舞台,陸續在紐約成立分會及在上海設立畫廊,彼此相互交流,成為不斷進步的動力。

 

大紀元:天棚藝術村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23/n697790.htm
2004-10-23 8:53 AM
好友寄來一張請柬,要我在週六下午參加她們成立的社區藝術村活動。
藝術村由一群業餘的畫家組成,其中一位熱心的成員提供頂樓做為作畫場地,定期作畫,並於每年舉行一項聯合畫展。

畫室在台北大稻埕碼頭旁大樓內,幾年來,成員們對藝術熱心的程度愈來愈高,進而在大樓鄰街的店面成立了藝文咖啡店,別具匠心創意地利用廢棄的枕木,親手打造地板桌椅,讓客人伴著咖啡香慢慢欣賞壁上的畫作。

咖啡店隔著環河北路,路的另一邊是一堵高聳灰暗的堤岸。此次這群藝術家邀請好友們前來的主旨,是要共襄盛舉將圍繞淡水河的灰暗堤岸穿上彩裝。他們打算用馬賽克磁磚,將河岸的美景一塊一塊地嵌在牆上。

藉由愚公移山式的構想,激起市民群策群力共同來美化周遭環境,以彌補公家單位的不足。我們期盼這個藝術村的夢想得以實現。(台灣大紀元時報)

 

天棚藝術村 打造新碼頭
https://www.peopo.org/news/6131
【記者黃婉茹/北市報導】曾繁華於一時的大稻埕,和如今景象相比,更覺滄桑。位於大稻埕環河北路旁的天棚藝術村,原為一普通畫室,在成員持續增加下,成立畫廊,也為大稻埕開啟一片生機。

 天棚藝術村一樓為咖啡廳和畫廊,八樓則為畫室,開始投入公共藝術,是因教畫於天棚的畫家薄茵萍對於環境十分敏感,走訪紐約及德國後,更對台灣的公共藝術深感惋惜。總幹事葉英琦也表示,現今台灣的公共藝術都太過突兀,近年來雖在街道上、馬路旁都有公共藝術的蹤跡,但有些僅為藝術而藝術,沒有考量到整體環境,以及主題是否融入周圍景觀。

 大稻埕原是如此繁華且車水馬龍之地,如今卻沒落為髒亂的社區,設立於未經美化的環境中,也無法突顯天棚的美麗,因此興起了美化環境的想法,打算從週遭的環境著手,去感染去帶動,大稻埕河堤的防洪牆,就成為不二首選,但卻也面臨了重重的阻礙。

 首先遇到的是經費問題,因向政府申請補助須為人民團體,所以將「天棚藝術村」更名為「天棚藝術村協會」,而政府管理部門劃分過細,也曾讓天棚備感挫折;再者,則為材料來源,因整面牆由馬賽克拼貼而成,所需顏色複雜需求量卻有限,葉英琦十分感謝廠商的阿呆精神,就算位於鶯歌他也不辭辛勞來回奔波,為呈現最好的成果,結果也確實令人滿意,受到了政府的讚賞。

 天棚共完成了兩面防洪牆,一面以空間為主題,目的為創造空間,讓視野更具穿透性,更寬闊,另一面則以時間為主軸,牆面上是過去繁華的大稻埕,與今日的景色形成對比,雖僅為兩面防洪牆,卻讓大稻埕碼頭亮了起來,成為充滿色彩的休閒場所,不再是灰暗暗的河堤。

 天棚為了實現最初創立的宗旨,為居民提供一藝文空間,不僅不收展覽場地費用及入場費,平日也會舉辦講座,供民眾自由參加,而讓畫廊和咖啡廳結合,葉英琦說到:「中國人對於藝文領域較不重視,將其結合是做為一種引導。」

 許多客人在咖啡廳用完餐後,會順道走進畫廊參觀,無形中吸取了藝術的菁華,雖少有民眾給予回應,但葉英琦強調:「藝術是靠長期累積,並非幾次參觀就能有所體會給予回應。」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為一咖啡廳員工,在幾次展覽下來,他甚至會發表評論,這就是不斷累積的成果。

 談到目前台灣的藝文環境,葉英琦不禁感嘆:「現代人對於政治、經濟的熱忱,遠大過於藝術領域。」政府雖在硬體方面有明顯的改善,近年來在小學和社區中,都設有美術館,但台灣民眾生活太過緊繃,少有閒暇時刻前往美術觀接受藝術的薰陶,葉英琦又說:「若在時間和空間都沒有接觸藝術的機會,很難去對整體環境造成什麼改善」「現今許多人都存著有就好的觀念,對於路上的藝術裝置也不會多加理會,導致社會對藝術及環境美化的忽視。」也因此更加深了棚為藝術打拚的信念。

 未來天棚打算成為一藝文生活館,除了原先的咖啡廳、畫廊及畫室外,計畫在二樓成立瑜珈教室,且為響應閱讀風氣,打算組成讀書會,希望藉由書本激發藝術的靈感,進而表現在畫作上。此外,這幾年來,天棚也一步一步的走出台灣,邁向世界的舞台,陸續在紐約成立分會及在上海設立畫廊,彼此相互交流,成為不斷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