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街賣-街頭視角與生命故事
#演講重點與反思
#長工日誌

昨天我邀請認識已久的大誌雜誌販賣員李隆柱阿伯來演講。阿伯是流浪生活體驗營的導師之一,不避諱談及過去身為無家者的經歷,然而我卻是昨天才完整了解這些故事。

阿伯13歲就開始工作,18歲從高雄上岸,開始跑船,前幾天的培訓要自己付費,工作要穿的衣服和鞋子也要自己購買。簽了三年的約,因為第三年不想要到日本工作而違約,原先說一個月可以賺七、八萬,兩年結束卻只拿到二十幾萬。
薪資不透明、勞動權益不彰、明明是保障卻都要自己付費,聽到這些事我彷彿在他身上看見現在的外籍漁工。

船上13個台灣漁工、10個中國的、6個菲律賓的,其中一位中國籍漁工成為阿伯的好友,好友希望他與自己的妹妹結婚,因此20歲阿伯就到中國舉辦婚宴。然而,小孩都出生了,太太卻申請了五年才有辦法來到臺灣一起生活。
這裡又看到了外籍女性嫁來台灣所遇到的困境,特別是中國籍。

之後阿伯在成衣廠找到整燙師傅的工作,當時台灣的錢真是淹腳目,然而代價是長時間的密集勞動,當時甚至有一個月賺到11萬的成績,但阿伯卻說 : 「賺到我會怕」。這樣的生活延續十年,直到有天在路上被玻璃割傷,需要七八萬的醫藥費,他每天只帶50元出門,賺到錢都給妻子,妻子卻說錢拿去在中國買地,一方面不滿妻子的心都在中國、不在臺灣,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沒辦法再這樣工作下去,甚至到老還要種田不能退休,因而與妻子吵架、要小孩選擇一方。他為了家庭每天早出晚歸的賺錢,卻因此少了與小孩培養感情的時間,兩個小孩都選擇母親,最後阿伯決定搬離家中,開始住在街頭、放棄一切。

街頭的生活過了十二年,阿伯不乞討,睡覺時會找沒有人的公園,用衣服將臉蓋住。偶爾看到有人在送餐就去領,竟然這樣就過去了,連他都感到驚訝。之後遇到基督教恩友教會,他成為信徒,住進教會為街友煮飯、帶唱詩歌。之後突然不想再繼續看著沒有活力的臉孔,於是傳教推薦他開始賣大誌。

阿伯的大誌生意很好,工作一個月就從教會搬出來租房子。他從西門町六號出口,到台北車站,年末的新光三越周年慶、南北往來的乘客都是他的客人,再到中壢、東門,最後固定在政大與頂溪販售。賣雜誌的九年間,他轉換過無數個站位,看見實體書逐漸失去重要性、商圈的日漸沒落 ; 臺北市的販賣員從一百多個到現在三十幾個,以前一天賣三、四十本,現在一天不到二十本,生意越來越差。我們詢問是否跟之前「社企是門好生意」的爭議有關,阿伯也認同,很為大誌抱不平,分析到大誌扣除雜誌設計、印刷費,根本賺不多。

我們好奇阿伯是否滿意這份工作,他說到上班時間自由、只要肯做就可以做,不像工地等工作還要前一天一個個打電話找職缺,相比起來更加自由、不用看臉色,更重要的是可以馬上看到收入,會是他很大的動力。我猜想這與他過去的生活經歷有關係,他說能馬上看到現金是很大的安全感。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工作不多。

我問阿伯,會希望客人用什麼心態和他買雜誌,如果用「被幫助」的心態會不喜歡嗎?他坦率地說不會,大家本來就是在幫忙他、他都很感謝,像是有八十歲的客人跟他買雜誌,才五十八歲的他眼睛就不行了,他知道那位客人也不是因為要讀雜誌才跟他買的 ; 另外也有次到朋友家發現整疊沒拆過的雜誌,他問朋友不看幹嘛買,朋友回答說因為想給他捧場。阿伯重視人與人的互動,賣雜誌時,如果跟周邊店家保持友好,去上廁所時可以有人幫忙看顧雜誌,甚至能有地方借放庫存,不會搞得周圍都是敵人。他也知道強迫推銷會讓客人不舒服,所以也堅持不推銷,會買就是會買,想和他聊天的客人他才會回應,重視客人的感受,也不勉強自己。

我們擔心雜誌會不會越來越難賣,阿伯雖然也擔心,但還是會努力賣到最後一刻。對他而言,12年沒錢卻也不擔心的日子都過了,沒什麼比那個更難了。

———————————————-
以前我會在學校對面的麥當勞二樓觀察校門口的阿伯,發現他細細的眼睛有很銳利的光,在面對客人時會收起來。他笑說開過白內障手術的自己眼睛是假的,我卻覺得眼睛的光是很真實的,苦過卻仍能開朗溫暖,我很敬佩他。

長工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