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Fri 19:00 【燦爛夜光專題講座】有任務的旅行之馬達加斯加

【燦爛夜光專題講座】有任務的旅行之馬達加斯加

與談人:賴奕諭
時間:2015/11/27 Fri 19:00 (入場費一百元)

 

我們是誰?而我們又是怎麼和「別人」,或者說「他們」不一樣?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曾經認真的想過該怎麼解答這些疑問。剛上大學的時候,在人類學導論的課堂上,我頭一次開始認真思考這樣的問題。於是我在學校的總圖書館裡,漫無目的地翻閱了一些關於「認同」的書籍,找到了一本People of the sea: identity and descent among the Vezo of Madagascar。現在要我回想起來為什麼會選中這本書,我也說不太上來。

或許是因為感到台灣也應該是屬於海洋的人民,也或許只是因為馬達加斯加這個在卡通耳熟能詳的名字。姑且不論為何,這本書的的確確啟蒙了當時仍懵懂無知的我對於「我們是誰」的想像。

在馬達加斯加西南海岸進行田野調查的作者Rita Astuti,在工作過程中觀察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她討論當地Vezo人的族群認同,發現人們是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來認定自己和他人的區別。也就是說,小孩並非與生俱來就成為Vezo人,而是跟著學習成為Vezo人。他們與鄰近且居住在較內陸地區的Masikoro人之所以有差別,並不是因為祖先與來源不同,而是他們做的事情不一樣。假設一個原先住在內陸,以種稻、麥等作物與豢養牛隻為生的Masikoro人,他搬到Vezo人的村子裡從事捕魚,那麼他就成為Vezo人;反之亦然。從這個角度來看,Vezo人的生活實實在在的與自然一脈相連,而他們的生活方式便促成了他們的認同來源。

網路上有過一些評論,認為馬達加斯加實在太窮困,正因為維護生物多樣性比人民每日的溫飽都還來的重要。這種環保與發展的對立、衝突論述在台灣也同樣相當熟悉,只是我們常常認為難以解決,所以多半不會認真去思考平衡以及共存的可能性。我想起了Vezo人告訴我的那些──與自然一脈相連的生活方式。我想去探究那座神秘的大島,瞭解當地人現今是否仍然遵循著與環境密切關聯的生活態度。或許所謂的窮困只是在西方社會衡量標準之下的認定,或許他們從來就都是富裕的,也或許他們已經悄悄的改變了……。

 

【關於講者】
賴奕諭
臺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對南島語族有著莫名興趣,最遠還曾跑到南島語族分佈範圍最西邊的馬達加斯加,想知道他們遷徙到那兒之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也曾在菲律賓山區和當地農民組織一同工作,碩士論文題目即在討論菲律賓原住民抗爭運動。

 

【延伸閱讀】
世界公民島雜誌:
http://www.wisland.cc/Main.php?stat=a_206iylk

我們與自然一脈相連:
http://www.wisland.org/Web/Main.php?stat=Plan&Id=750

《有任務的旅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VMGVrqIw